「一道知衡」嬴政差点铸成大错,一道奏疏救了多少人?,如果没有李斯

【「一道知衡」嬴政差点铸成大错,一道奏疏救了多少人?,如果没有李斯】?公元前361年 , 秦孝公面向各国颁布《招贤令》 ,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招商引资” , 吸引大批能人异士来到秦国“创业” , 无论士农工商官 , 但凡来的 , 均已上宾对待 。 这正是这《招贤令》吸引来了千古名才、改革派代表商鞅 , 通过十年变法 , 秦国百姓骁勇善战却又能生活井然有序、道不拾遗 , 在变法的十六年后 , 让秦孝公自各诸侯中脱颖而出 , 成为霸主 。
「一道知衡」嬴政差点铸成大错,一道奏疏救了多少人?,如果没有李斯
文章图片
可在公元前237年 , 亲政不到2年的嬴政 , 却下了一道匪人所思的《逐客令》 , 驱逐秦国境内的所有他国人士 。 要知道 , 当时的秦国外来人口已经有两百三十万之多 , 占秦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 而秦国官员中 , 40%都是“外国人” , 就连为秦国征战八方的军中部队 , 大、小将军也有两万余人是外来户口 。 这道命令下达 , 是要亡国的节奏啊!
嬴政并非庸才 , 13岁即秦王位 , 礼贤下士、敬业勤勉 , 具备战略眼光 , 是何原因让他痛下这样的决心呢?原因就像一个带着阴谋的链条一样 , 一环套一环:一、嫪毐政变
公元前238年 , 22岁的嬴政正式加冕亲政 , 可在同一年 , 嬴政亲政前 , 宦官嫪毐发动政变 , 嬴政却将计就计 , 直接“反杀”嫪毐 , 除去心头大患 。 要知道 , 嫪毐能如此嚣张 , 是因为背后有太后赵姬鼎力支持 。 战国时期民风开放 , 太后也是可以改嫁的 , 而嫪毐对外自称太后的宦官 , 实际上已经是赵姬的两个儿子的父亲了 。 有了太后的支持 , 嫪毐势力大增、嚣张至极 , 总想密谋杀死嬴政后让自己的儿子做秦王 。 嬴政对此是心知肚明的 , 否则也不会处处防范 , 只是在杀死嫪毐后 , 嬴政心里仍旧放心不下 , 因为嫪毐这个人正是“亚父”吕不韦引荐给太后的 。
「一道知衡」嬴政差点铸成大错,一道奏疏救了多少人?,如果没有李斯
文章图片
二、吕不韦之死
嫪毐之事过后 , 嬴政与吕不韦之间便有了隔阂 ,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成见 , 自然一个说东、另一个就说西 。 庙堂上政见不合、私底下明争暗斗 , 最终臣子斗不过主子 , 吕不韦被贬回家养老 。 在自己封地的吕不韦发扬“退休不退岗”的热情 , 仍旧与六国权臣使节世子们来往 , 还继续传播自己的政见 , 嬴政气的又让他举家迁往蜀地 , 有多远走多远 , 这回“刚”性的吕不韦却饮鸠自尽了 。 吕不韦人死了 , “精神”却还在折磨着嬴政 , 各国借机声讨 , 本国人也大肆缅怀 , 政治危机处理不好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一道知衡」嬴政差点铸成大错,一道奏疏救了多少人?,如果没有李斯
文章图片
三、郑国之阴谋
嬴政刚刚稳定朝局 , 又遭遇秦国大旱 , 颗粒无收、民生哀怨 。 内忧外患 , 刚亲政的嬴政也没有得力的领导班子为其分担 , 每天忙得是焦头烂额 。 这时在秦国“修渠”兴水利的韩国人郑国被举报是奸细 , 郑国来秦国兴修灌溉渠实则是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军事力量 , 目的就是要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 是彻头彻尾的阴谋!秦国的元老还说此事吕不韦早就知道 , 就是不说而已 , 因为吕不韦也不是秦国人!
「一道知衡」嬴政差点铸成大错,一道奏疏救了多少人?,如果没有李斯
文章图片
贵族元老们对外来人掌管朝堂之事早就不满 , 借用郑国和吕不韦之事 , 全都有“默契”的集体排外 , 声称要创立一个只有秦国人的朝堂 , 这样才不会混入那些祸乱超纲的“外国人”!与吕不韦的矛盾让嬴政怒火中烧 , 大旱带来的焦虑激发了他的焦躁之心 , 此时的嬴政早就忘了历代秦王对整个炎黄子孙的求贤若渴 , 也忘了如今秦国的盛世基业 , 也是由无数个他国人用智慧、生命拼搏打下的 。
《逐客令》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了 , 他国人士全部被驱逐出秦 。 昔日川流不息的商业大市如今一片萧条 , 他国人士举家迁移 , 政商多个机关陷入瘫痪状态 。 六国政要开始伺机联系再次合纵灭秦 , 如果不是上将军王翦会同蒙恬、桓龁私自违命在军中封锁了《逐客令》 , 不用等“合纵” , 直接兵变倒有可能 。 真正拯救秦危机的 , 是楚国人李斯 。 李斯本为吕不韦的门客之一 , 一心想要干一番大事业 , 却被一个《逐客令》要驱逐出列 , 眼看地位不保 , 不甘心就这样走的李斯在离开咸阳前 , 上一道奏折给秦王 , 就是闻名至今的优秀古代公文《谏逐客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