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眼中疫情下的香港 关注香港疫情( 二 )


【大学生眼中疫情下的香港 关注香港疫情】疫情之下,公共交通显然是潜在的感染途径,不少港铁工作人员也感染了疫情 。为了提倡市民私家出行或减少出行,港铁及巴士在非繁忙时段各线延长了一到两分钟的等待时间,减少了一些班次 。许多人也选择打的士出行以尽可能减少人员的接触 。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滞留社区的确诊者去往诊所,香港街头出现了上百辆带蓝白条标识的抗疫的士,患者可以通过网站或电话预约 。
疫情当前,香港各大学纷纷发邮件通知网上授课 。2月13日,我的邮箱里也收到学校的紧急事故应急小组通告:“B学期全面实施网课 。”于是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除了买菜取快递,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
六港币菜价飙升5倍,市民抢购超市物资,“团购自测盒”,准备打持久战从疫情猛增过千的2月初到目前为止,将近两周,我只出了三次门,两次去买菜囤粮,一次去自提点取新买的防疫物资 。
生活圈子变得局促了起来 。去超市或街市买菜的频率从每周两三次变成了每周一次,后来因为跨境口岸多名司机感染,蔬菜供不应求,街市的菜价从原来的五六港币一磅飙升到三十港币一磅,去晚了会发现百佳、惠康等超市的菜区早已空空如也 。

大学生眼中疫情下的香港 关注香港疫情

文章插图
街市里昂贵的菜价
在冰箱囤菜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上一次买菜是2月14日,我以为工作日人会少一些,但来到百佳,发现并非如此 。
早上9点,推着大号买菜车出门,一进超市便先赶去了蔬菜区,货架上只剩了些生菜与小青菜,每日都离不开蔬菜的我一次性拿了三大包 。转战其他菜区,却只剩下一些进口的五六十港币一小袋的番茄、土豆等食物,其他菜消失了踪影 。
接着我又去了冷链区,一口气拿了三大袋饺子和两盒叉烧包,在不想做饭的时候,它们变成了首选 。因为鲜猪肉放不长久,我只拿了一盒当天烧,另外买了些冷冻的鸡翅、鱼虾等肉类,“都拿一包吧,要吃一周呢!”我心想 。
从百佳出来,我又去了对面的街市,这里的菜比较丰富,价格却基本都比平日翻了倍 。挑了三个番茄、两个土豆和一袋金针菇,“40!”老板说 。“这年头快吃不起菜了!”我暗自打趣道 。
大学生眼中疫情下的香港 关注香港疫情

文章插图
超市里只剩少量生菜,其他菜架空空如也
在家过了两天,看似平静的日子又被打破了,手机里的新闻推送显示:“2月16日本港增4285宗确诊,另有7000宗初阳”,这意味着,合计病例破万了 。
学生群炸开了锅,“为什么还不开展全民检测?”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有同学发现居住的单元出现了感染病例,却也没有被强制检测——这如果在内地,一定是围封强检火速开展 。
我也在群里跟大家分享了我的经历:“大年初一与确诊案例同时段出现在了车公庙,但只是收到了安心出行APP发出的潜在感染通知,提醒我自愿并非强制进行检测 。想想都后怕 。”
这时,又有同学连发了几张网上看到的公立医院现状图,令我感到震惊 。目前香港各大公立医院的急诊爆满,病床使用率已超出负荷,照片中,许多患者无法进入医院,在只有十几度的寒冷的微雨天,许多人只能躺在室外搭建的露天病床上等待救治,并用锡纸包住身子保暖 。
“医疗系统几近饱和了 。”
“最近看病还是别去急诊了,太危险 。”
“我看小红书有人是轻症患者却不能入院治疗,只能在医院开了药,居家隔离 。”
“这是京东防疫专区的链接,在上面购买口罩或医疗用品,基本一两天能收货,分享给大家 。”
“有人出连花清瘟胶囊吗,好多药店都已经售罄了,想备几盒 。”
群里的学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来 。看到大家的讨论,我也翻出了自己的药箱,看着之前从内地带来的四盒连花清瘟胶囊,莫名安心了一些 。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有同学发来一个群二维码,“自测盒团购”,我立刻扫码进了群 。据群主介绍,在家只要二十几分钟,防疫自测盒就能简单地检测是否感染,准确性能达到95%以上,原价100多港币,团购价60一盒 。
听闻此,我下单了5盒以备不时之需 。
大学生眼中疫情下的香港 关注香港疫情

文章插图
冰箱里满满当当的食物
每天报平安,归家路漫漫,入境名额已经被黄牛炒高2月17日,在家里写作业的我突然接到爸妈的视频电话,“香港疫情上热搜了,好像又翻倍了,肯定还有没检测出来的,千万保护好自己,一定注意,每天报一下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