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的来历 万里长城的来历30字

边关再无宁日 。
战国时期,匈奴开始在赵国和秦国北部、东胡开始在燕国北部频繁出没 。从此,中原王朝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互相的对视、冲突、融合、影响着剧情的走向 。
追又追不上,防又防不住,因为胡人行动诡异,来去无踪 。有人提出能否仿照京城的样子,在国境线上立起一道高高的城墙呢?
此议一出,一片哗然:在万里边境线上修筑城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但要做到国泰民安,居然没有任何办法比修筑城墙更为保险 。然后,燕昭王、赵武灵王、秦明王下令分段开工了 。
“这哪里是什么城墙,简直就是一道长城嘛!不知是谁的一句感叹得到了公认,“长城”这一边境城墙的美称便诞生了 。

万里长城的来历 万里长城的来历30字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农人如此惧怕自己,匈奴变得更加忘乎所以,这一点恰恰被一位名叫李牧的赵国将军所利用 。李牧的防守步骤是:发现敌情,立即点燃烽火狼烟 。看到警报,军民就在第一时间组织所有人马物品退入坚固的堡垒 。数年下来,赵军无任何伤亡,匈奴则一无所获 。尽管如此,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用兵出击更加肆无忌惮 。而赵国边兵得到丰厚的供养却未能效力,无不摩拳擦掌请求出战,其情形犹如绷紧的弓弦 。
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000匹,勇士5万人暗中演练战术 。同时故意放纵边民畜牧,做出毫无防备的假相,赵军一触即溃,抛下数千民众被匈奴俘获 。
突如其来的甜头让匈奴人喜不自胜,也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大举劫掠 。不久,匈奴首领亲自率领大队人马进入赵国边境 。
一排排大雁结队南飞,一朵朵白云飘散在天际,秋日的的老人蹲踞在空旷的原野里.零零星星地有几位农民在田野雁门大道两边却埋伏着枕戈待旦的近20万赵兵 。待匈奴大军进入口袋阵,李牧的伏兵从两侧蜂拥而出,一向胆怯的赵军突然变得凶神恶煞,10余万匈奴铁骑成为鬼魂 。最终,匈奴首领带着少数亲兵落荒而逃,剩下满地的断肢残骸在肃杀的秋风里风干 。
【万里长城的来历 万里长城的来历30字】此后很多年,长城卫兵的胡子都白了,也没有再望见匈奴的影子 。
直到秦国实施统一六国最后决战的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匈奴马队才像被风吹皱的一条线般地惊现在边塞 。他们在头曼单于(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匈奴单于)率领下,乘机攻占了原属赵国的河套以南地区 。
院内的恶狗未灭,怎顾得上院外的豺狼?在无奈和叹息中,秦始皇的噩梦一直持续了6年 。6年,对于这位血性十足的年轻皇帝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因而在"安内"之后,他开始疯狂“攘外” 。据说还有一个离奇而玄妙的就是秦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渴望江山永固的秦始皇再次派方士卢生入海寻求仙人指点未来,总是无功而返的方士这次带回一本《录图书》,这本书上记录着一个惊天的秘密:“亡秦者胡也!”(后来此谶语歪打正着地应验于秦二世胡亥)于是这句搪塞责任的话引发了秦朝针对胡人的一系列疯狂行动 。
就在这一年,蒙恬率30万秦军以急行军的速度抵达北疆,似旋风一样扑向匈奴的帐篷和马群,将黄河以北的高阙、阳山踏在脚下 。逶迤而雄峻的长城内外,黑压压的苍鹰在低空盘旋,因为那里散落着一片片在血迹中喘息的胡马和身首异处的胡人 。
尽管侵略者被赶跑了,但谁又能保证他们不卷土重来呢?而他们卷土重来的途径,就是北方诸侯国之间的长城缺口 。为了获得一劳永逸的效果,刚经历过七国争霸,地贫人稀的秦王朝,征集79万军民,从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开始,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赵、燕的古长城连接起来,筑起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朝鲜平壤西北海滨)的万里长城 。
正如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挡不住探险者一样,人工砌起的长城怎能挡得住入侵者的云梯?(不管气势如何确确,它毕竟只是一道城墙,还不足以让一个王朝安全地躲在它背后度日 。)况且为了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耗费了无数的生命和财富,以致人们将战国初年的孟姜女与百年后的秦始皇联系起来,演绎出孟姜女哭长城的离奇故事,以表达对累死在长城的亲人们的怀念和对工程发起者的痛恨,
但万里长城像金字塔一样,毕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奇迹,地球以长城为骄傲,千年不倒的万里长城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正如泰戈尔所言,如今的长城“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的国度” 。它不再只是一条抵御侵略的城墙,它已经深深地植入国人的心中,幻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国有危难时,它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呐喊;改革开放中,它是“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它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 。长城是一首沉地浑厚,大气磅礡的史诗,是一种坚忍不拔、砥砺奋进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昭彰日月的图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