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为什么我们该去敬仰、去学习范仲淹?

【爱历史】为什么我们该去敬仰、去学习范仲淹?】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 。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 , 他的名字一直是以光照千秋的正面形象存在的 。 提起范仲淹 , 人们总能想起那句传颂古今、回响无穷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这句“先忧后乐”的不朽名言 , 不仅使范仲淹本人成为深受后人敬仰的道德模范 , 更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 把为天下人谋福利的崇高理想 , 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 。 千载而下 , 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散发着熠熠光彩的精神瑰宝 。
【爱历史】为什么我们该去敬仰、去学习范仲淹?
文章图片
范仲淹在两岁时丧父 , 他的母亲谢氏 , 为生活所迫 , 改嫁给朱氏 , 范仲淹因此改名“朱说” 。 好在继父朱氏对其不薄 , 衣食供养一如亲生儿子 。 后来 , 发生的一件事 , 却让范仲淹毅然离开朱家 , 饱尝了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人生酸楚 。 朱家的兄弟浪费不节俭 , 当时的范仲淹看不下去 , 屡次进行劝谏 , 对方却恼羞成怒说:“我花的是我朱家的钱 , 又不是你范家的 , 你管得着嘛?”范仲淹听这话很刺耳 , 又觉得话外有话 , 于是他便四处打听 , 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世 。
【爱历史】为什么我们该去敬仰、去学习范仲淹?
文章图片
范仲淹决心离开朱家 , 便去了南都学舍苦读诗书 , 终于高中进士 。 范仲淹的坎坷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疾苦 , 有着深切的体会和认识 , 范仲淹步入朝堂之后 , 为民请命更加奋不顾身 , 屡屡指斥时弊 , 表达了“宁鸣而死 , 不默而生”的勇气与志向 。 范仲淹几度宦海浮沉 , 屡遭贬黜 , 却依然不改为民请命、直言敢谏的品格 , 除了身负“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志向外 , 正是“士志于道”精神赋予他百折不挠、不避风险的勇气 。 范仲淹在越州期间 , 户曹孙居中卒 , 其子年幼 , 家庭贫苦 , 无法归葬 。
【爱历史】为什么我们该去敬仰、去学习范仲淹?
文章图片
范仲淹便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百缗资助 , 并派人护送孤儿寡母返乡 。 公元1033年 , 范仲淹奉旨前往江淮等地主持救灾 。 当他见到饥民以野草、蝗虫为食时 , 便冒着被贬黜的危险 , 直言上书皇帝 , 要求皇亲贵族们降低生活标准、减免奢靡之风 , 与民共度时艰 。 范仲淹的这种敢于直言 , 勇于担当的精神 , 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 同时也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使命感 。 范仲淹27岁进士及第 , 仕官37载 , 直到64岁去世 , 他的一生政绩斐然 , 功勋卓著 。
【爱历史】为什么我们该去敬仰、去学习范仲淹?
文章图片
任职泰州期间 , 范仲淹提出建议并一度主持修筑捍海堰工程 , 当地人民感其恩德 , 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他任职苏州期间 , 兴修太湖水利 , 开浚五河而导太湖之水入海 , 有效治理了当地水患 , 造福当代的同时还泽被后世;任职杭州期间 , 他治理灾荒 , 一改单纯地放粮赈灾的方法 , 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地大兴土木 , 创造性地提出用拉动内需来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 ,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并被后世引为治荒治灾的典范;他大力兴办教育 , 培养人才 , 并向朝廷举荐贤能 。
【爱历史】为什么我们该去敬仰、去学习范仲淹?
文章图片
其中著名的人物有政治家富弼 , 军事家狄青、种世衡 , 文学家欧阳修、苏舜钦 , 思想家李觏、孙复、胡瑗等;除此之外 , 范仲淹还乐善好施 , 首创义庄;改革弊政 , 推行庆历新政;在主持西北防务期间 , 范仲淹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战略 , 安定了宋朝的西北边境 , 夏人称其“腹中自有数万兵甲” 。 这些成就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使人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 然而却能集于一人之身 , 这和范仲淹心系万民、先忧后乐的远大志向与高尚情操是分不开的 。
【爱历史】为什么我们该去敬仰、去学习范仲淹?
文章图片
?范仲淹一生为国为民作长远大计 , 殚精竭虑、夙夜忧叹 , 却从不为己图私利 , 两袖清风地过完一生 , 清廉的品格甚至到临终时还绽放触动人心魄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