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山西有一“骷髅庙”,底下埋葬40万颗人头,70岁老人为何用一生守护在此?( 二 )


【爱历史】山西有一“骷髅庙”,底下埋葬40万颗人头,70岁老人为何用一生守护在此?
文章图片
其中 , 秦国的领兵将领就是大名鼎鼎的“战神”白起 , 赵军的主将则是赵括 。 赵括这个人同样很出名 , “纸上谈兵”的故事就出自于他 。
不过 , 最开始的时候 , 赵军的领军将领还不是赵括 , 而是廉颇 。 廉颇比赵括更擅长打仗 , 而且经验也更为丰富 。
由于此前赵军与秦军已经进行过很多交锋了 , 但是一直都是赵军处于下风 。 廉颇权衡利弊 , 叫人在阵地上修建了很多堡垒 , 做好了长期防守的准备 , 以保守的战略应对秦军的进攻 。
【爱历史】山西有一“骷髅庙”,底下埋葬40万颗人头,70岁老人为何用一生守护在此?
文章图片
他的坚守的确很有成效 , 赵军的伤亡很小 , 而秦军的攻势屡屡受挫 , 久攻不下 , 后来粮草供给也出现了问题 , 士兵们十分不安 。
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 , 白起便使用反间计 , 叫人四处散播谣言 , 说廉颇不行 , 秦军根本不怕他 , 他还不如赵括 。
正好 , 赵国的两座壁垒刚刚被秦军攻破 , 廉颇只能带人撤退 。 按理说 , 这样的战果对赵国已经很不容易了 , 但是赵王却对廉颇起了疑心 , 把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撤下 , 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
【爱历史】山西有一“骷髅庙”,底下埋葬40万颗人头,70岁老人为何用一生守护在此?
文章图片
战局也在此刻开始了彻底地扭转 。
后来赵括来到了前线 , 将赵军原本的守势转变为进攻 , 却又被缓过神的秦军围困了长达46天 。 走投无路之下 , 赵括决定多次分兵突围 , 希望能够以此杀出一条血路 。
可惜 , 他所做的这些尝试全都失败了 , 次次被秦军击退 。 最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 赵括率兵殊死一搏 , 赤膊上阵 , 强行进行突围 。 就是在这次突围中 , 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 。
失去了主将的赵军乱作一团 , 已经没有了反抗的能力 , 于是剩下的40多万赵军为了保命 , 只能选择投降 。
【爱历史】山西有一“骷髅庙”,底下埋葬40万颗人头,70岁老人为何用一生守护在此?
文章图片
自古以来 , 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有着“缴枪不杀”的传统 , 赵军士兵既然已经投降 , 那秦军便将其收编就是了 , 为什么非要将他们全部杀死呢?
原因很简单 , 跟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有关 。
“一将功成万骨枯”
当时因为主将赵括已死 , 赵军40多万人为了保命 , 只能选择投降 。 既然他们投降了 , 按照习惯 , 秦军将他们收编就行了 , 可惜秦军的主将白起并不准备这么做 。
白起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 , 一个是因为他担心这些赵国士兵在休养生息后 , 将来还会进行反抗 , 到时候又免不了一场恶战 , 秦军可能还会出现伤亡 。 而且秦军当时后勤也有些跟不上了 , 哪有多余的物资交给这些赵军俘虏 。
【爱历史】山西有一“骷髅庙”,底下埋葬40万颗人头,70岁老人为何用一生守护在此?
文章图片
而另一个原因则跟秦国当时实行的“军功爵制”有关 。
根据这一制度 , 秦军士兵只要杀敌越多 , 能获得的封赏也就越多 。 这一仗打了这么久 , 秦军士兵早就疲惫不堪 , 满心想着封赏的问题 , 他们自然都很支持白起的决定 。
于是 , 在长平的这个小山村里 , 上演了惨绝人寰的一幕 , 40万赵国将士被无情地屠杀 , 漫山遍野都是他们无人收殓的遗骨 , 鲜血染红了土地 。
在高平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 , 说是“丹河”这个名字其实是后来起的 , 这条河就是因为河水被那些惨死的赵军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 , 这个名字延续至今 , 还留下了“丹河流不尽 , 此恨终绵绵”的诗句 。
【爱历史】山西有一“骷髅庙”,底下埋葬40万颗人头,70岁老人为何用一生守护在此?
文章图片
当地百姓因为痛恨白起的所作所为 , 后来还专门在庙宇旁边建起了一个“烧豆腐坊” , 将水煮豆腐称为“白起肉” , 以此来宣泄恨意 。 在历史发展中 , 这道菜竟渐渐成为了山西高平的名菜 。
1995年4月份 , 高平市永禄乡的一位老农像往日一样到田间劳作 , 结果一锄头下去 , 竟然挖出了不少白骨 , 把老农吓得够呛 。
山西文管所的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 , 对这里进行了发掘 , 出土了大量的白骨和战国兵器 。 那些白骨上还带着明显的箭痕、砸痕、刃痕和骨折等创伤 , 而且都是非自然死亡的男性 , 以中青年为主 。
大家这才意识到 , 即便唐玄宗在这里修建了庙宇祭奠 , 依旧没能将所有的将士遗骨找全 。
【爱历史】山西有一“骷髅庙”,底下埋葬40万颗人头,70岁老人为何用一生守护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