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道森那种遗书( 二 )


而在这样的生活中,我却觉得我值得为之而活的人越来越多——
我的父亲,虽然我和他总是脾气不太对路,待在一起三天就会吵一次架 。但我毕竟是他唯一的儿子,我要是死了,不知他要怎么才能活下去 。
我还有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两边的老人都年事已高,对于他们来说,我这个孙子过得好不好,顺不顺是一回事 。但只要我还能喘气,就是对他们晚年最大的慰藉 。
还有我的其他亲人,还有那些曾照顾我、看重我的师长、朋友 。

我的死,对这些人来说,肯定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但让他们的生活或大或小的困扰、伤心一下,一定是难免的 。
在日语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称为きずな(絆),中文一般翻译成“羁绊” 。
我当时真的觉得,我的生命,就是被这些与他人的羁绊捆绑在生活这块烙铁上——尽管自己非常悲观厌世,看不到什么意义,但我知道我不能这样轻易的放弃生命,因为这对他人太不负责了 。

鹿道森那种遗书

文章插图
是的,责任,活着的责任,哪怕只为了这一点,也应该足够你在深感人生的辛苦与无意的时刻,依然努力地活着 。
直到前两年,我满三十岁了,用积蓄和贷款买了,我总算买了一个自己的小家 。
选房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20岁那年天台上看到的风景,于是特意多掏了不少溢价,选了一个挺高的楼层 。
一年后我入住了,我把家里的一切都布置好后,打开音响,放的还是莫扎特的那首“维特”,那熟悉的旋律飘荡在我的小家之中 。眼前的风景也与那天那般相似 。
鹿道森那种遗书

文章插图
只是,山河风景无异,人情心事半已非 。
那一刻,我感到被羁绊绑着的人生的这块烙铁,似乎没那么滚烫了 。
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认真地活一下了,因为眼前的这些风景、书架上的那些知识、耳边那首曲子,其实都还蛮有趣的 。
这就是我的人生:
人生的第一个十年,我像所有孩子一样,天真而混沌地活着 。
人生的第二个十年,我像所有初恋的少年一样,为了爱情活着 。
人生的第三个十年,我为了不给那些亲近的人添麻烦,为了责任活着 。
如今,我的人生已经开始了第四个十年 。
这个十年,我终于真正开始尝试“为自己而活”——我期待它能活得精彩一些 。
所以,我要感谢十年前的那天,我没有选择从那高台上一跃而下 。




2




我们说回鹿道森这个案子 。
前几天,微博上的知名摄影博主鹿道森(本名:周鹏)跳海自杀了,临死前“鹿道森”在微博上发布一份5000字的“遗书”,说自己是“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校园霸凌经历者,摄影创作人,独居青年,追梦的人” 。
在这份遗书中,鹿道森重点谈了自己童年遭受校园霸凌的经历和对原生家庭缺爱、贫穷、父母不会教育的不满 。
鹿道森那种遗书

文章插图
很多人很自然地就把他的死也归咎在这两点上,于是网上这两天铺天盖地的都是声讨校园霸凌和原生家庭 。什么“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什么“想想当父母居然不用考试,简直是太可怕了” 。
这些议论单拿出来说,当然都对 。但我想问的是,让鹿道森走向死亡的动机中,校园霸凌和原生家庭,难道真的占了这些评论中所强调的、那么大的份额吗?
遗书中有一句话,这些评论恐怕都有意无视了,那就是鹿道森自己也承认:“压垮我的不是一根稻草,是无数的沙粒 。”
也就是说,鹿道森自己在死的时候,其实也说不清他为的是哪件事 。
就是觉得压力太大,活得太没意思,“没有一秒钟是为自己而活着的”,不如死了算了 。
或者说得更简单点,就是悲观厌世情绪 。
这种感觉我特别能理解,因为我当初那篇准备好的遗书,跟他的思路几乎是一模一样:
也是前半段抱怨一下原生家庭给我的阴影与压力,以及人际关系中遭遇的欺负与挫折 。
后半段说一些更琐碎的事情,结尾表述一下厌世情绪、再抒情、致歉一番 。跟大家告别 。
是的,写这篇稿子之前,我特地又把自己那篇没生效的“遗书”看了一眼,发现它和鹿道森遗书的文章主旨,框架结构,居然是那么的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