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老虎财经]“缺钱”的华夏人寿承压,至今未获增资

继2019年初宣布减员5%之后 , 华夏人寿又鼓励管理干部停薪留职创业 。 华夏人寿是典型的”资产推动负债“模式 , 以万能险辅之渠道扩张 , 其保费规模得以快速增长 。 不过 , 如今这种模式显然已经过时了 , 久久无法增资的华夏人寿 , 正在承受万能险业务比重下降带来的现金流压力 。
4月20日华夏人寿于发布了一份《关于鼓励管理干部停薪留职自行创业的通知》 , 公司称受疫情影响 , 2020年公司经营利润压力增加 , 成本管控难度加大 , 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 公司鼓励B类及以上干部(尤其是年满45周岁以上的) , 经批准可选择停薪留职自行创业 , 期限不超过3年 。
此前华夏人寿掌舵者就曾提出实行末位淘汰、减员增效 , 而无论是“降本增效”还是“停薪留职”背后——这家凭借超高速增长 , 在短短4年内就从一家保排名第32位的中小公司 , 跃升至寿险业老四的华夏人寿 , 如今正陷入经营困顿 。 虽然华夏人寿保费规模已是行业老四 , 但“资产推动负债”模式引致了负债端资金高成本 , 保费高速增长背后——是其巨额费用在支撑 , 而华夏人寿迟迟未获增资 , 引发了资本金未得补充、偿付能力的隐忧 。 疫情下保费收入减少 , 华夏人寿产品由趸交转向长期价值产品迫在眉睫 。
不过 , 转型尚需时日 , 而在现金流压力下 , “裁员”就成了缺钱的华夏人寿 , 减少高额成本的“最佳手段” 。
规模快速做大背后——高吸、高投
因打破了由“老七家”所垄断的寿险市场格局 , 其被称为业内新贵 。
2019年末 , 华夏人寿的保费规模在寿险业排第四 , 总资产也在6000亿以上 , 在寿险业排第四 ,
保费规模仅次于国寿、平安寿、太保寿 , 三家公司【[环球老虎财经]“缺钱”的华夏人寿承压,至今未获增资】。 成立之初华夏人寿的注册资本仅4亿元 , 如今注册资本已经达到153亿元 , 翻了38倍 。
从规模的角度看 , 华夏近年的快速增长确实很出色 , 但实际上 , 华夏人寿的偿付能力早已承压 , 利润更是面临亏损的窘境 。根据华夏人寿披露的2019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 ,
2019年 , 华夏人寿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827.95亿元 , 同比增长15.49%;但净利润却不容乐观 , 2019年实现净利润7.16亿元 , 同比大降77.16% 。
2013年开始 , 华夏人寿开始爆发式增长 , 这一年全年公司总保费达到372.377亿元 , 超过前六年总和 。
华夏人寿规模得以爆发 , 是因引入了大量理财型保险产品——其中绝大部分是万能险 。 据媒体报道 , 原来新华保险的元老级人物赵子良加入华夏人寿后 , 在销售渠道上最为重视的银保渠道 , 调整人员策略 , 大力同业挖角 。
借助银行渠道重金推售收益诱人的短期趸交产品往往是冲刺规模保费的便捷方式 。 万能险辅之以渠道扩张 , 华夏人寿的保费快速增长 。
公开数据显示 , 华夏保险2014年的保费收入中 , 约94%来自于保护投资款新增交费(基本为万能险保费) , 为673.5亿元 , 同比增加92% 。 同时 , 这一年华夏人寿的银邮渠道规模保费为661.48亿元 , 占比约为92.5% 。
但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
华夏人寿其实是“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的典型代表 , 其在承保端通过高收益产品获取大量现金流 , 并通过银保渠道进一步扩大规模 , 最后通过在资产端投资做大 , 并用投资收益反哺保险产品 。 在此模式下 , 华夏人寿打破了由“老七家”所垄断的寿险市场格局 , 2014年全年保费规模 , 超过了前七年的总和 , 成功晋升中国保险市场第七位 。
不过 , 高增长的背后——扩展银保渠道的高手续费以及大量招收代理人 , “挖角”同行优质团队砸入了高费用 。 数据显示 , 2013年 , 华夏人寿费用支出4.46亿元 , 2016年已飙升至86.28亿 , 2017年几近翻倍 , 2018年 , 支出高达211.59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