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香闺里的封面女郎( 二 )


林徽因:香闺里的封面女郎
文章插图
林徽因签名照片
1928年《图画时报》刊载
这是一张林徽因于1928年3月所摄的签名照片,可能是应报社之请求,特意从欧洲寄回国内的。这张照片刊发于《图画时报》之上时,加有中英文图注:''梁思成夫人林徽音女士,文思焕发,富有天才。早年试演西剧,曾充太谷翁名作《姬珈玳》一幕之主角。留美数载,学诣超卓于舞台布景以及导演诸术,无所不能。近毕业于合众之国之''耶尔大学演艺院'',方偕梁思成君作蜜月之旅行,兼事考察宫室之制及演艺之作风,联袂抵欧。巧值世界戏曲大家易卜生百年纪念盛典,诚我东方古国学术前途之福音也。''这里提到的''姬珈玳'',就是泰戈尔的剧作《齐德拉》,只是音译不同而已。
可想而知,林在出国之前的那场演出,其影响力三年间亦未衰减,已成为这位''榜样妇女''的一个老掌故了。而这张照片的签名时间,恰逢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百年诞辰纪念(1828-1906)之际,更让编者不由得产生联想与感慨,他认为,此时尚在欧洲与梁思成作蜜月旅行的林徽因,归国后一定会成为''东方古国学术前途之福音''。
此外,有必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图画时报》上的报道,还是林徽因自己的签名,此时都还明确的写为''林徽音'',而不是后来我们熟知并已习用的''林徽因''这一名字。事实上,至少要等到1931年之后,''林徽因''这一名字,才会正式出现在各大报刊之上。
林徽音之所以改名''林徽因'',起因是与上海作家林微音(1899-1982)的名字太过接近,为避免引起误会与张冠李戴,才最终改''音''为''因'',以示区别。1931年10月,林在《诗刊》第3期上发表诗作,徐志摩在《诗刊·叙言》中附带声明一则:''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声色》与以前的《绿》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他们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错认,排印亦常有错误,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为声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从此,林徽音才摇身一变,成为''林徽因''。《图画时报》上的林徽因早期照片与签名,报道与图注,都还写着其本名''林徽音'',或可作这改名事件之前的''原型''存照罢。
补记:林徽因的宾大鸿影
《图画时报》第268号图注中所称,有梁、林二人''继往飞飞城,入宾省大学''云云;不熟悉民国时期对英美各地译名的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其实,所谓''宾省大学''即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Pennsylvania),如今简称''宾大'',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即''飞飞城'')。宾大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八所常青藤盟校之一。宾大创建于1740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学校的创建人,它是美国历史上建校时间排名第四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美国第一所从事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的现代高等学校。
宾大在中国招生,可以追溯到晚清。当时,根据音译,宾大又译为''本薛佛义大学''。1924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携手赴美深造,9月正式入读宾大,而宾大建筑系当时不收女学生,林未能如愿去建筑系学习,只得入美术系学习。凭借她对美术设计的浓厚兴趣与良好功底,从一入学开始,就令校内师生刮目相看,颇得好评。她得以破格跳级,直接升入三年级。林的注册英文名为菲莉斯(PhyllisWhei?YinLin),梁的注册英文名则为Ssu?ChengLiang。美术系和建筑系同属美术学院,又因梁在建筑系,林得以旁听了建筑课程。
林徽因:香闺里的封面女郎
文章插图
林徽因设计的圣诞卡
1926年于宾大
林徽因是宾大中国留学生会社会委员会的委员,她性格开朗,举止优雅,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她与美国同学伊丽莎白·苏特罗(ElizabethSutro)友谊最深,经常到苏特罗父母家里做客。苏特罗晚年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交往细节,并称林''是一位高雅的、可爱的姑娘,像一件精美的瓷器……而且她具有一种优雅的幽默感''。
林在宾大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她本身在学业与学术方面崭露出来的过人才华。她积极从事美术设计活动,在大学生圣诞卡设计竞赛中还曾获奖。虽然只是一张小小的纸质卡片的绘制,但也可以看出她精细的才思--那是用点彩技法画的一幅圣母像,大有中世纪欧洲圣母像的古朴质感。这件中国学生的优秀作品,至今还保存在学校的档案馆中。她只用两年时间,就如期取得了美术学士学位;又作为建筑系旁听生,竟然不到两年就受聘担任建筑设计教师助理,不久更成为这门课程的辅导教师。这位秀外慧中的中国女学生,注定是要在宾大留下一些珍贵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