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密报▲共其成长,刘正东:择一领域

作者|张双虎
人物简介
刘正东 , 1966年生于吉林突泉(现内蒙古突泉)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 钢铁研究总院首席专家 。 主要从事超超临界火电站、核电站和潜艇核动力工程用钢冶金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
财经密报▲共其成长,刘正东:择一领域
文章图片
刘正东
“行胜于言”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正东一直深信的道理 。 在他看来 , 个人成长应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 , 而他对待科研的认真与执着 , 影响着同事、学生和身边的人 。
选择可能“卡脖子”的问题
“你如果想进入科学殿堂 , 一定要先选择一个即将迅速成长的领域 , 然后用你的一生与它一起成长 。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读博士时 , 导师KeithBrimacombe的一句告诫和刘正东的想法不谋而合 , 也成为他求学、结缘钢铁研究30余年的写照 。
1990年从清华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毕业后 , 刘正东到钢铁研究总院攻读金属热处理专业硕士学位 。
1993年毕业后 , 他成为钢铁研究总院一名合金钢产品冶炼锻造工程师 。
1996年怀着对钢铁冶金专家KeithBrimacombe的崇敬 , 他选择到UBC深造 。
2001年 , 完成冶金工程博士学位后 , 刘正东回到钢铁研究总院 。 刚回来时 , 他所在的研究组只有4人 。
“那时我国超超临界火电和百万千瓦核电工程还未启动 , 研究组以给中小企业做临时性技术服务为主 。 我感到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能源工业支撑 , 超超临界火电和百万千瓦核电是先进的能源工程技术 , 而发展这些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主要是关键原材料 , 即高压锅炉管和核用大锻件等 。 这些恰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 ”刘正东说 。
抱着“回来就是要做点事情”的想法 , 刘正东迅速作出判断 , 开始收集文献 , 并于2001年底着手了解相关产业情况 。
刘正东记得第一次去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时 , “一个人也不认识 , 手里只有一个电话号码” 。 他一边筹措预研经费 , 一边组建研究队伍 。 直到2003年 , 刘正东才拿到第一个锅炉管研究的国家科研任务 , 2005年拿到第一个核工程大锻件材料研究的国家科研任务 。
600℃超超临界是迄今世界最先进的商业燃煤发电技术 。 2003年我国开始发展600℃超超临界机组 , 但关键锅炉管全靠进口 , 国外技术垄断使其价格畸高 , 有时拿钱也买不到货 , 已威胁到我国能源安全 。
锅炉管须在高温高压多种腐蚀环境中长期稳定服役 , 研发难度大、周期长 。 在此情况下 , 科技部2003年至2010年间两次设立重点项目 , 钢铁研究总院牵头围绕600℃超超临界锅炉管技术联合攻关 , 历经10余年 , 实现了我国超超临界关键锅炉管从无到有、从有到全(整台全套锅炉管)、从全到先进的跨越 , 使我国锅炉管技术跃居国际先进水平 。
到2018年底 , 我国已建造600℃超超临界电站320座 , 已投运239座 , 占世界同类最先进燃煤电站90%以上 。 耐热管自主化后 , 超超临界电站管系成本降低45% , 电站单位造价降低20% 。
“盒饭研讨会”上的收获
在完成600℃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管攻关的同时 , 刘正东团队从2007年起开始研究600℃蒸汽参数以上机组所需的耐热材料 , 这在国际上尚属于空白 。 G115?钢是刘正东团队发明并与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实现工程化、可工程用于630℃至650℃的新型马氏体耐热钢 。
2017年12月通过市场准入评审后 , G115?钢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可用于630℃超超临界燃煤电站大口径厚壁管制造的候选钢种 。
2018年国家能源局批复大唐电力集团山东郓城电厂开建我国(也是世界)首台630℃超超临界燃煤示范电站 , G115?钢是其主蒸汽管道候选材料 , 而解决其大口径厚壁管工程焊接问题是全行业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