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飞说史]长平之战:赵国由盛转衰的决定一战


[熊飞说史]长平之战:赵国由盛转衰的决定一战
文章图片
公元前307年 , 秦昭襄王嬴稷继位秦国国君 , 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 在他在位五十六年间 , 他任用白起为将军 , 先后战胜了三晋、齐国、楚国、魏国 ,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发动的长平之战 , 秦国在这场战役中大败赵国 , 为后来秦国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稳固的根基 。 当时的赵国国力与秦国相差不大 , 秦国是如何使得赵国大败 , 从此一蹶不振的呢?今天雄飞继续来和大家聊一聊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长平之战 。
[熊飞说史]长平之战:赵国由盛转衰的决定一战
文章图片
长平之战的起源
长平之战的起源并不是秦国和赵国的战争 , 而是秦国和韩国的战争 。 秦国因为采用了范雎的“远交近攻”战术 , 在公元前262年出兵攻打临近韩国的野王 , 上党郡和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 。 这时候韩国的上党郡已经成为了秦国的板上鱼肉 。 韩国国君眼看上党郡保不住了 , 于是决定主动将上党郡送给秦国 , 一方面可以减少上党郡老百姓的战争之苦 , 另一方面也可以当作向秦国求和的诚意 。
但是当时韩国上党郡的郡守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 他认为如果将上党郡送给秦国 , 那么秦国肯定会继续猛攻韩国 , 于是他不顾国君的命令 , 将上党郡转而送给了赵国 。 郡守的想法是如果将上党郡送给赵国 , 就可以将秦国的怒火引向同样强大的赵国 , 这时候韩国就可以从中渔翁得利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十四年(前263) , 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 , 绝之 。 四十五年(前262) , 伐韩之野王 。 野王降秦 , 上党道绝 。 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 , 韩必不可得为民 。 秦兵日进 , 韩不能应 , 不如以上党归赵 。
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得到郡守要将上党郡送给自己时 , 也非常的犹豫 , 于是他找来了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 , 这个赵胜非常厉害 , 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 最后赵孝成王同意了赵胜给出的意见接受上党郡 , 结果赵国果然迎来了秦国的疯狂报复 。
[熊飞说史]长平之战:赵国由盛转衰的决定一战
文章图片
赵国长平大败的外部原因——赵孝成王的两大错误决策
赵国起初派遣了大将廉颇镇守驻守长平 , 廉颇面对秦国的疯狂进攻 , 最初也是损兵折将 , 这场仗打得并不是很顺利 。 但是廉颇这个人久经沙场 , 他认为秦国千里远征 , 粮草军械必定熬不长久 , 而自己可以一直接受赵国本土的援助 , 因此廉颇开始闭门不出 , 和秦国打持久战 。 这一耗就整整耗了三年 , 秦国果然耗不下去了 。
秦国耗不下去了就出了一个损招 , 找人发布假消息 , 说廉颇一直打败仗 , 马上就要投降秦国了 , 而且秦国根本不怕廉颇 , 怕的是赵国的赵括 。 赵孝成王听到了传播来的假消息之后 , 做出了两个非常错误的决策:一是派遣大使到秦国求和 , 二是用赵括换掉了廉颇 。
[熊飞说史]长平之战:赵国由盛转衰的决定一战
文章图片
廉颇何许人也?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 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 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 廉颇的军事能力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 可惜的是廉颇一生一直不被赵国重用 , 赵国国君总是在排挤、害怕廉颇 , 最终廉颇客死他乡 , 也一直在挂念着自己的家乡 。 在长平之战中 , 廉颇同样因为“反间计”而被撤下来 。 赵孝成王宁愿相信一个未经沙场的毛头小子赵括 , 也不愿意用这位军事能力超强的老将军 。 最终赵括转守为攻 , 将廉颇努力了三年的结果付之一炬 ,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 。 虽然赵括本人非常的英勇 , 亲自率勇士突围 , 但是最终还是随着几十万将士一起魂归西去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纸上谈兵” 。 《史记》:赵括既代廉颇 , 悉更约束 , 易置军吏 。 秦将白起闻之 , 纵奇兵 , 佯败走 , 而绝其粮道 , 分断其军为二 , 士卒离心 。 四十余日 , 军饿 , 赵括出锐卒自搏战 , 秦军射杀赵括 。 括军败 ,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 秦悉坑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