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清泉没有流经石头,怎么听山水的声音?

唐人写山水的诗,我最喜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写的是诗,眼前看到的是画。耳边,仿佛听到山泉水潺潺的声音。两句诗,有声有色,还有说不尽的韵味和美。唐人之前的诗流传下来的很多,存世的画却少。世界上最早的一幅有款画原作,是中国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画名虽为“游春”,却是一幅山水画。一幅为后代画家开创了新画法的开山之作。整幅画的画面上,有高山小丘,行人游客。其间树隐门扉,美人如花。
假如清泉没有流经石头,怎么听山水的声音?
文章插图
个人以为,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长卷,学了展子虔的精髓。在他之前,画家通常以人物为主,山水为辅。其后的山水画,人,成了景的点缀,有了更大更多的想象空间。我不懂画,偶尔看看画。我喜欢山水画,喜欢山水画中留白的空间感。那天闲闲逛进东关街。不曾想选日不如撞日,遇到了一个画展的开展仪式。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种活动。忍不住停下脚步,看了开幕式,看了展厅的画,还看到了两位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画家本尊。画展设在一座歇山式仿古建筑中。题额是“广陵艺术馆”。檐下有一红色横幅,书写了“山水清音—朱扬、朱烨山水画创作联展”。两侧长长的花篮,排着整齐的队伍。本着看热闹的心理,我走了进去。原来,广陵区文联,便设在这里。孤陋寡闻啊。看画吧。画的幅面都不算大,却颇有气势。匆匆扫一眼,山水的开合,是我喜欢的布局。开幕式即将开始,有人在请所有参观者到外面。如此正好,可以看到画家的风采了。不算冗长的开幕式,几位领导分别致辞。其中一位脱稿的讲话,我尤为喜欢。“学画者必先学书”这个观点,挺有新意。艺术的美感,即兴发挥要胜过条条框框。所谓“肖我者死”、“胜我者生”是也。战国时期的荀子,便提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论。看看几大剧种今天的式微,无不与“是与不是、似与不似”相关。
假如清泉没有流经石头,怎么听山水的声音?
文章插图
两位画家,分别在前面最两边,一样地瘦瘦小小。从打扮能看出艺术家的特色。他们是亲兄弟吗?禁放鞭炮后,这样的仪式少了点热闹。很快,开幕式结束,我重新走进展厅。这时候我已经分出了朱扬和朱烨。他们的画,分别占展厅一半。根据介绍得知,朱扬早年修习西洋画。约十年前,对中国画产生浓厚兴趣,画风逐渐回归传统。他的画,东西笔法交通融汇,别有意趣。朱烨却是奇迹。扬州人不太知道他,事实上他已经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次画展。他早年学书画,一直浸淫在传统书画的学习和创作中。因为我一点不懂西画,不敢开口乱说,更多看了朱烨的画。初初看到朱烨的画,有一点眼熟。我曾经不止一次欣赏过黄宾虹先生的作品。朱烨的画让我看到了黄宾虹画作的影子。尤其是黄宾虹晚年革新后的笔墨用法。那是一种被称为“黑宾虹”的所谓“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的艺术。我喜欢那种既有“色墨交辉的泼墨重彩”,也有“纯粹用线条的焦墨渴笔”。所谓“浓疏之间,风华自见”的高度评价,便是来自几乎双目失明后用生命作画的黄宾虹作品。朱烨的有些作品,“色墨交辉”。其“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的画作,我看到了。“秋江独钓”这幅,便带了这样的特点。当然,现场亲眼欣赏与拍照回家细看,是不一样的感觉。因为室内灯光等原因,拍出来的照片效果很不好。多少有些遗憾。
假如清泉没有流经石头,怎么听山水的声音?
文章插图
两位画家都姓朱,都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画展命名“山水清音”,因为这个词与扬州相关。清初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王渔阳的《红桥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王世贞笔下的红桥,便是“虹桥修禊”的那座桥,那座承载了众多文坛佳话的桥。不仅如此,清初大画家石涛,有一幅同名“山水清音图”画。那是黄山的景,他用画实践了孔子倡导的“乐山乐水”。是的,“山水清音,自成佳话”!朱扬朱烨的“山水清音”画展,将两个互不相识的画家联系在一起,犹如俞钟相聚,高山流水。“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不一定非要亲自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听到山水的声音。看画也能。
假如清泉没有流经石头,怎么听山水的声音?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