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谁错我好无奈啊
白方辩友和绿方辩友都是非常负责任的好父母,首先要点赞 。愿意耐着性子跟老婆沟通、为女儿考量的男人,都是最棒的,请妈妈赞爸爸一次。
白方辩友的观点是:孩子要学会更好的跟他人相处,学会分享,并且体验分享的乐趣。
绿方辩友的观点是:孩子要学会自我、尊重自我,不需要太过介意别人的感受。
白方辩友有一个明显的错误观点是:孩子知道这个东西是她的,可以先借给别人玩再收回来。
绿方辩友有一个明显的错误观点是:孩子才五岁,根本就没有社交。
分享这个活动,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要结合孩子的年龄来分析。
通常来说,一岁左右的孩子理解不了分享,会直接认为这是掠夺;三岁左右的孩子会按照父母或老师的要求来分享;五岁左右的孩子则会根据自己和小伙伴的关系,而自发的分享。更年长一些的孩子可能会因分享而喜悦,但是大部分时候,让孩子喜悦的并不是分享本身,而是因分享而得到的回报。
孩子从一出生,社交就开始了。孩子与母亲之间,哭是索取,笑是回报,乳汁就是这其中的强化物;因着这样的互动,孩子慢慢学会用类似的方式跟其他人相处,在索取、回报的循环中,慢慢建立起更复杂更紧密的关系,这个过程就是社交。到孩子上了幼儿园,真正的朋辈社交开始了,孩子开始把注意力从家庭转移到外部世界。虽然很多幼儿园时期的小伙伴,一旦分开,也并不互相思念或是联系,但是这个时期的社交,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孩子在幼儿园社交活动中,最常遇见的是:拒绝和被拒绝、分享和被分享,孩子会发现,在朋辈交往中,并不是每件事都能顺自己心意,而这样不完全顺意的生活,也有很多愉快之处。也可以这样说,孩子的成长,始终是在顺应自我和顺应他人的选择中摇摆的,达到动态平衡的时候,就表现为自己和别人都满意;不平衡的时候,就会稍稍委屈自己,或是稍显离群,而且,这种不平衡的时候会是很多的,孩子也要慢慢学会适应委屈自己或是离群的状态。
说到分享,也要分成很多种情况。
孩子好不容易新得到的一个娃娃,要分给别人玩吗?我的回答是“不行”,这东西对她来说珍贵,强迫孩子分享出去,就等同于掠夺。
孩子拥有一大堆积木,可以分享给别人吗?我的回答是“可以”,两个人一起玩,会比一个人玩更有乐趣。
孩子好不容易得到一小块蛋糕,可以分享吗?我的回答是“留下你需要的,其他的分享一下,如果不够吃,那就不要分享”,分享是要考虑自己的感受的。
孩子意外得到了的一大袋糖果,自己吃不完,可以拿到舞蹈班分享吗?我的回答是“可以,但是要注意不要引起其他家长的不满,毕竟有很多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吃糖”。
鉴于孩子现在的年龄,我建议孩子妈妈学习放手,给孩子和爸爸制造更多亲密接触的机会,也接受孩子爸爸对孩子的要求,哪怕你觉得孩子爸爸的要求不合理。孩子需要接受更多的不一样的观念,来建立她自己的判断力,并且学习适当的委屈自己去顺应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事情是让家长觉得担心的,不过,请相信孩子自己的总结和成长的能力,放手让她自己去体验,去实践。
■网友的回复
很高兴看到有这样认真学习的父母,真是孩子的福气。
在孩子的个性发展中,我认为有四个抓手:分享,爱与被爱,同理心,原谅,从这四个点,我们可以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让他可以和这个世界更好的对话,而我认为的分享不只是 一个行为,他更是一个起点,一个让孩子和这个世界联系的启动点,从开始的分享物品,食物,到分享人生的经验,做为父亲的我,我希望我孩子的内心不要聚焦在那个鸡毛蒜皮的事上,他面对的应该是星辰大海,所以对于孩子分享这个点的抓,我并不太意一件一件的事最终走向什么结果,他分享也好,不分享也好,都可以成为他的成长点。
对于两位的争论,我认真看了,我觉得都有道理,但是,作为父亲的我不会这样纠结,我有专业背景作为支撑,我能敏锐的捕捉到我孩子需要成长和已经在成长的信号,但是对于普通的家长来说,最需要的是有耐心的引导孩子产生分享的行为,并鼓励这样的行为的延续,同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己心态的平衡,不能因为孩子分享东西了被其他家长表扬这个孩子有教养就兴高采烈,也不能因为孩子没有分享东西而被其他家长鄙视而感到沮丧,把时间维度拉长,今天 不会明天会,今年不会明年会,只要你坚持去引导孩子,就一定要坚信“我的孩子一定不会是一个自私的家伙”。
总之,对于家长来说,放轻松,有点耐心,坚持你正向的信念,孩子一定会成长得很好的。同时,不要假设性的用成人的视角去理解孩子,觉得这样做了一定会变成什么样,孩子的未来是假设不了的,改变孩子的因素太多了,相信生命本身蕴含的成长的力量,家长要做的就是去捕捉孩子的那些成长点,借助这些点去引导孩子,用四两拨千斤之力,撬动孩子内心的力量,这样家庭教育才会变得轻松和愉悦,生命也才更有乐趣,不然,很累。
■网友的回复
谢邀,
先说【重点】。
你二人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比起谁对谁错,更重要的是两人在育儿观上做出让步和达成一致。
母亲的看法,有些“民主”的味道,理想主义;
父亲的观点,有着“专制”的感觉,过于现实。
国家制度,有时好比家庭制度的宏观模型;制度间并没有绝对的对错界限,只是各有利弊。
民主做极端了,会失控;不恰当的例子是可以参考不禁枪国家的枪击频发
专制做极端了,会压抑;不恰当的例子是可以参考隔壁三胖和他的民众
所以我认为如果你们想要教育成功,先要在两种观点间,去认可对方好的一面,而不是执拗的去抓着对方的弊端不放。父母的意见统一很重要。
恕我直言,沟通应该面对面更有效。 你们宁可微信上对话几个钟头都不能面谈吗? 你们表面上平静的探讨问题,潜台词中却充斥着对对方强烈的不认可。如果不先解决你们各自的问题,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娃娃的问题,当然要和夫妻关系扯上关系,而且还非常之重要。和谐的夫妻关系,父母健康的人格,是治愈一切儿童行为问题的良药,这是我近十年做教育的真实感受。
再说【分享】
我认为大多数父母和山寨专家对于幼儿分享这个概念一知半解。
决定孩子是否愿意在主动、快乐的前提下分享的,不是父母的强制要求,也不是威逼利诱的说服教育,甚至都不是我示范给你看,而是共情(Sympathy,或称之为同理心)这是一种理解他人感受和思想的能力。说白了就是,我明白你有你自己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咱们脑子里想的不一样。只有明白了别人和自己想得不一样,自己高兴的时候别人有可能会难过,孩子的分享意识才能得以建立。孩子的共情能力自1岁半开始即萌芽,随后便不断的发展。也就是说,想办法提升孩子共情的能力,才是帮助孩子学会主动分享的关键。
很多孩子年龄大了,仍然不具备分享精神,可能源于家人少有人教育他关注别人的感受。这种关注点不是——你把我买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我很高兴,我觉得你懂事,爷爷奶奶也高兴,我们都觉得你是个好宝宝。而应该是——你不给那个小朋友玩,他会怎么想?他会不会很难过?他难过起来是什么感觉? 如果他有你喜欢的玩具不给你玩,你会怎么想?
你这个案例里面,虽然你告诉孩子行为后果(你不给别的小朋友,别的小朋友也可能不给你哦),但你并没让她弄明白行为产生的原因,也就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所以,孩子可能学会了拥护私有物品,但他未见得能学会无私分享带来的好处(因为他不明白,分享给别人,可以让别人产生快乐的感觉,一个人在被快乐和温暖包围的时候,会对她产生好感和友情,这也是孩子为什么在分享时不情愿的原因,因为他感受不到快乐),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父亲的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你在发展孩子的自我,却没有教会他无私(无私带来的快乐)。而父亲做法上欠妥的是,一股脑就强制性的把东西给了别人,同样是没有教会孩子给予会带来的什么样的情感回馈。我也不赞同无脑的分享,但请记住:无私过头了那是愚蠢,可自我过头了会成为自私。
最后是【技巧】
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乐于分享的精神,重点是先培养他学会共情。你应该经常找机会和孩子去讨论别人的感觉,比如:你要是这样做了,他会怎么想?他会哭吗? 你哭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你希望这一切发生么?
边讲故事边提出问题,比如:你认为他是怎么想的?你要是他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帮他?
找机会,带着他去体验帮助别人的感觉,可以是孤儿院、流浪汉、留守儿童。
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只要她做了,就及时给予奖励。比如她主动分享了一包糖,你可以给她再买一包;她把漂亮的树枝给了别人,你带着她再去找两个更漂亮的。或者,给予一个拥抱和肯定,告诉她你懂得她的不舍,但你很高兴她能做出这样过的行为。
什么时候让他明白拒绝呢? 是这个东西的价值和意义超出了一般范畴,比如金钱、比如很贵重的东西,比如她非常喜欢的物品。你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别人想要,你可以告诉他们,这个东西很珍贵,我要先去问问爸爸妈妈的意见,不能随便借给你们,如此即可。
共情是在孩子心里建立一个衡量价值标准的杠杆,是保护物权还是给予,是顺应内心,还是放弃自己的利益,这种情感判断是需要你们教会孩子的。
最后给你举一个很反现代教育理念的例子。很小的时候,我妈就教育我,给你买的好吃的一定要给妈妈吃一口,不然呢?比如一个冰淇淋,不给妈妈吃的后果就是到被妈妈强吃一半。所以我每次迫于“淫威”,养成了只要有好吃的就一定先分享给我妈,或是一切可能会要我分享的人。我想我那会可能是不高兴的。虽然每次都能得到我妈的鼓励,有时还能再得到一个冰淇淋。
然而现在,我并没有觉得自己不懂得拒绝别人。反之,我爱的,我同情的,我都会第一时间无私的分享;我不想搭理的、认为不对的,一句废话都懒得给予。
万事无绝对,儿童的教育也是如此,所以别提早定性,更无需过分焦虑。
■网友的回复
说实话,你们把这个问题看的太严重了,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请多给他们点耐心。
【谁对谁错我好无奈啊】 很多时候父母都会忽视这个客观前提。稍微慢了点就焦虑,稍微落后其他孩子就捉急,多说几遍孩子都不理解就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当父母的我们有时候真是太心急了,生怕自己孩子落后了,不行了。
分享是什么,相信很多家长都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只是看见其他家长都在这样教孩子,也随大流。
把自己喜欢的、心爱的东西自愿分给他人,自己能够从中有收获,感到快乐和愉快才是分享的本质,任何不情愿的、强迫出来的习惯、行为都是不长久的,也是虚伪的。
对于一个几岁的孩童来讲,分享就是把自己爱吃的、爱玩儿的给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爱自己,自己这种行为也是爱他们的表现;
对于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来讲,分享是交朋友的一种方式,是为了下次小伙伴也给自己分享;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不懂什么是分享,也没必要急着让他们懂。
每次的出差都记得给妻子/丈夫和孩子带点小礼物;
吃饭的时候有大家都喜欢吃的菜时记得多给对方夹一筷子;
每一件生活的小事儿都是榜样,都是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们,做父母的我们,只需多做,少说教。
■网友的回复
谢邀,
已经平静了吗,请不要陷入思维的死胡同里面,诸多回答是否符合自己意愿的就是对的,支持您爱人的就是错的,诸位又是出于什么动机,劳神费力的码这些字?是不是发现越看越乱,很多事情都是小孩子根本没放在心上,而大人不断耿耿于怀。
每次带孩子出去,都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两个陌生同龄小朋友遇到一起,旁边的家长那叫一个紧张,又怕自己孩子伤了对方,又担心自己孩子受伤,孩子之间还没怎么互动呢,双方家长赶紧冲上去,叫姐姐叫哥哥叫妹妹,打招呼,不可以抢玩具,好好玩,你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然后赶紧抱走孩子,叽哩哇啦一大堆,就是不肯对对方家长笑一笑,打个招呼,我挺疑惑怎么就不自在了,对方家长能吃人,还是对面小朋友能吃人?哪个孩子小时候没打过架,没抢过玩具?怎么就那么相信自己感觉思想,而不去相信自己的孩子没那么脆弱。
浅见,望有助
- 怎样看待,你对生活说:可不可以对我好一点生活狠狠给了你一巴掌并且对你说:滚
- 怎样看待随便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 喜欢一个女孩,家庭条件比我好的多,我现在还咋做
- 为啥我好像有几个交心的朋友,可是每一次聊天或出去玩都是由我来提出,只要我不说那么她们就永远不会理我
- 有那些你无奈的只想写下一切 却无从下手的时候吗
- 到底要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并且男方家里还穷,除了事业单位稳定对我好以外。每天都在问自己为啥
- 怎么样克服国外定居的孤独感与时而被人歧视的无奈
- 我好像有预知未来的超能力....
- 亲戚借住在我家,还整天不给我好脸色看,我该咋办
- 感觉自己配不上自己强烈想要得到的东西,却又无奈无法改变提升自己是种啥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