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数字币要想取代纸币并成为流通尺度,必须解决至少三个基本问题( 二 )


我们有理由相信 , 区块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超强算力而不是人海战术 。 在许多国家正倾力发展的性能超级强大的银河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超强机器和国家力量面前 , 分布式记账者小米加步枪的游击队式的算力(“挖矿”能力)与这些超级机器相比 , 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
那么 , 算力超强的力量就有可能“垄断”链接权和链条发展的“正途”决定权 , 使理想模型中所假设的平权记账主体的共识机制成为永远无法兑现的虚幻泡影 。
在一定意义上讲 , 区块链并不是加密技术本身 , 也不是数字货币本身 , 它只是经加密了的交易信息全流程公示系统 , 其功能在于让交易者之间形成信任关系 。 正因如此 , 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 , 而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数字货币 。 这也就是如今出现诸多“区块链+”的模式的原因 , 因其可以在各个数字世界里发挥信息公示功能 , 促进交易者之间的互信 。
当然 , 这里的“交易者”并不只是商人 , 而是指整个交易流通环节中的每一个经手人 。 对应到现实生活中 , 以司法审判中的电子签名为例 , 经过这样的加密技术处理后所公示的信息 , 法官输入验证密码并成功验值后 , 才能相信眼前所看到的(或当事人所提交的)电子证据中的电子签名为“真品” , 而不是伪造的PS图片 。
“多数决”原则的理论假设或成噩梦
当前 , 人们一谈到区块链 , 极容易联想到数字币尤其比特币 。 这也许是因为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工作者向世人展示的第一个区块链应用实例 。
笔者认为 , 数字币要想取代纸币并成为流通尺度 , 必须解决至少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 即:以加密技术来达到保真、以国家主权来保信用、以国家法律来保值 。 有人认为 , 区块链技术足以达到保真的效果 , 因此 , 另外两个要求根本没有必要考虑 。 但笔者认为 , 这是技术绝对主义的一厢情愿 , 前文对理想模型的分析与批判也说明了这一点 。 这也是美国不同意脸书发布数字币的原因之一 , 因为美联储根本不愿意把铸币权让予一个企业 。
区块链 , 作为经加密技术处理的交易全流程信息公示系统 , 是数字币的底层核心技术 , 但该技术不足以解决一个数字商品能够升格为一国之币的全部问题 。 同样 , 人们对于比特币的迷恋 , 同样也有技术全能主义的意识形态影子 。
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这种技术全能主义的前提假设 。 恰恰相反 , 在数字币的背后 , 除了加密技术作为支撑系统之外 , 还有应用生态系统或社会问题 , 其中包括发行权和接链权等权限问题 , 比如这些权力是否开放 , 或在什么程度上开放等 。
这些问题之所以能成为问题 , 就是因为区块链技术并不必然排斥中心化 。 并且在算力优胜原则面前 , “多数决”原则的理论假设恰恰成了技术全能主义者的悖论和噩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