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文山TB■“喷唾沫”、“拽衣服”为什么宋代谏官的“劝谏”方式如此奇葩?

大家对《清平乐》里的王凯扮演的宋仁宗是不是感觉很可怜?选个枕边之人还要宰相们拍板 , 偶尔楚楚可怜地说句心里话 , 就会迎来一众大臣的“唾弃” , 简直颠覆了人们对高高在上的皇帝的传统认知 。 殊不知 , 真实历史上的皇帝不仅受到宰相们的牵制 , 还要受到谏官们的监视 。
北宋著名的“包黑子”包拯做谏官时就曾用唾沫星子“喷”过仁宗 。 史载 , 个性温柔的仁宗禁不住宠爱的张贵妃怂恿 , 准备在朝堂上封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史 , 这可是个管皇宫内诸司迁补、郊祀、进奉的关键之要 。
宁文山TB■“喷唾沫”、“拽衣服”为什么宋代谏官的“劝谏”方式如此奇葩?
文章图片
仁宗刚用嘴把话努出去 , 咽完唾沫星子 , 就迎来朝堂一片“口诛” , 那个场面之热烈 , 反对声之沸腾 , 最激烈的就数那个“一脸黑”的包拯 , 跑到仁宗面前 , 慷慨陈词 , 唾沫星子喷的老远还不自知 , 竟然还喷到皇上脸上 。 最终仁宗被这“唾沫星子”怼得收回成命 , 再也不敢说这事了 。
不独包拯 , 太宗时期寇准也曾因劝谏狂拽太宗衣角 , 赵普劝谏不过 , 还曾经一而再把太宗给撕掉的谏书粘上再奏 , 为啥宋代的臣子劝谏如此之“奇葩” , 让人忍俊不禁呢?笔者这就探析一二 。
一、士大夫们的死谏精神
(一)宋代是有骨气的士大夫的天下
士大夫是什么?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 。 之所以宋代被人们称为“有骨气”的朝代 , 就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的气节 , 这个气节是从一而终的 。
跟唐朝的武夫顽拧、粗鲁不同 , 宋代的士大夫们大多受到儒家传统教育 , 希望忠君报国 , 自身修为甚高 , 做人办事都有一套严谨的儒家标准 , 加上宋代“士大夫”治国 , 跟汉魏时动辄就会面临杀头之危险不同 , 士大夫的地位十分稳定 , 因此养成了宋代臣子们爱“死磕”的性格 。
(二)即使惊天动地 , 也要死谏到底
《说苑·正谏》中记述:“君有过失者 , 危亡之萌也 。 见君过失而不谏 , 是轻君之危亡也 。 夫轻君之危亡者 , 忠君不忍为也” , 在这种“忠君即是犯谏”的思想指导下 , 宋代广大士大夫可谓是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充分发扬“死磕”精神 , 仁宗时期的范镇就是这样一个“死磕”分子 。
宁文山TB■“喷唾沫”、“拽衣服”为什么宋代谏官的“劝谏”方式如此奇葩?
文章图片
仁宗在位多年 , 由于没有亲生子嗣 , 因此久久不能设立太子 。 出于对不立太子会招致朝局动荡的考虑 , 群臣都“莫敢先言” , 只有范镇 , 他三次面见仁宗陈述早立太子之必要 , 痛哭流涕 , 百日内上书达十九次 , 头发都由黑变白 , 如此奇葩的大臣 , 仁宗气得将他将他改职 。
他仍不灰心 , 连同韩琦等人最终劝说仁宗定赵曙为太子 , 好友苏轼曾评价他“临大节 , 决大议 , 色和而语壮 , 常欲继之以死 , 虽在万乘前 , 无所屈” 。
二、“谏言不咎”使谏官们很放得开
(一)无论行动多奇葩 , 都有祖训保护 。
早在太宗朝时 , 宋朝就立下了“不杀士大夫”和“谏言不咎”的祖训 。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逾此事者 , 天必亟之” 。 因此谏官们才会“风闻奏事” , 因为这并不冒生命危险 , 至多被贬官而已 。
太宗时期的寇准也因为奏事与太宗相左 , 在太宗拂袖起身要走时 , 寇准用手拽住他的衣角 , 让他坐下 , 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势 , 最终使皇帝屈从 。
(二)皇帝往往纵容谏官的过激行动 。
宁文山TB■“喷唾沫”、“拽衣服”为什么宋代谏官的“劝谏”方式如此奇葩?
文章图片
谏官由皇帝亲自选定 , 由于宋代的“差遣”制度 , 谏官往往由一些与皇帝过往较亲密的重臣兼任 , 实际位高权重 。 宰相赵普曾帮助太祖登上帝位 , 为其谋划陈桥兵变 , 是太祖的功臣 , 也是太祖的好兄弟 。
宋立天下后 , 赵普经常对曾经同甘共苦的太宗“直言劝谏” , 毫不留情 。 史载 , 赵普曾上奏推荐某人为官 , 得到了太祖的否定后 , 赵普丝毫不退让 , 第二天、第三天接连重复上奏 , 太祖急得把奏章撕掉 , 他却面不改色 , 当天晚上又给粘上 , 过了些天又再次上奏 , 最后太祖只能答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