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相对论」?,新基建下的AI+教育:互联网“AI算命”换皮,教育没有AI


「智能相对论」?,新基建下的AI+教育:互联网“AI算命”换皮,教育没有AI
文章图片
好未来“用科技推动教育”轻课业务被曝数据造假;AI伴学的明兮语文在疫情流量的大风口下无奈关店;宣称“AI赋能”的优胜教育长沙一校区突然跑路……
在很多人看来 , 虽然AI在教育行业的进军被称之为“AIED(Artificialintelligenceineducation)的金矿” 。 但近期AI+教育行业一系列的“地雷”引爆让公众对“AI+教育”的内核重新产生了怀疑 , AI对于教育来说 , 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概念?“黄金矿工”为何变成了“扫雷”游戏?
“90%的人工智能项目都是伪AI 。 ”阿里前CEO嘉御基金创始人卫哲 , 2017年和原斯坦福教授 , 现Google人工智能负责人之一李飞飞教授 , 沟通后有感而发 。
2020年的“AI+教育”大抵也是如此?
在新基建开始大规模铺设的今天 , 处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AI+教育能否借着这股东风 , 去“伪”存真 , 为“AI+教育”重新正名?
“算命”换皮后 , 躲在AI招牌后的“人”
去年央视曾点名批评了“AI算命”的网络骗局 , 说的是只需上传一张照片 , “AI”便可以解码你的未来命运 。 命运赠送的礼物有没有在暗中标上价格暂且不知 , 但你的命运被套上了模版却是实锤 。 打着AI的招牌 , 背后却是一套随机的模版 。 其背后唯一支撑的科学原理来自于人类的的心理自我暗示 。
「智能相对论」?,新基建下的AI+教育:互联网“AI算命”换皮,教育没有AI
文章图片
那么 , “AI算命”和很多教培机构通过问卷回答的方式为学生定制“AI个性化课程”有无异曲同工之处呢?
有AI方面的专家对此表示:“在底层数据沉淀和AI技术发展的前期 , ‘AI个性化课程’定制的方式并无不妥 , 也有一定的作用 。 其本质就是用机器模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 , 是一个搜集信息的过程 , 只是当前的技术远远无法还原人脑立体活动 , 深度学习程度不够 , 其结果就是准确度就不够 。 ”
另一名在AI领域深耕八年的程序员称:“这类算法可大可小 , 底层数据足够大 , 就可以看起来足够智能 。 如果打的标签少 , 运行的算法少 , 问题涉及的维度窄 , 那么最后结果的准确性就要打个问号 。 ”该程序员认为 , 如今的技术水平尚不足以支撑让机器来分析人的性格 , 只是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日常活动标注的标签 , 组合生成一个报告 , 完全去人为化是不可能的 , “很多教培机构没有开发团队的 , 总共就用了几个模型几个框 , 不管回答怎么样都往里一套 , 我们常说的伪AI也就诞生了 。 ”
「智能相对论」?,新基建下的AI+教育:互联网“AI算命”换皮,教育没有AI
文章图片
除了“伪AI” , 还有伪需求 。
2019年10月脑机接口公司BrainCo推出教育产品“智能头环”不但被人民网点评批评 , 在社会也引发了广泛争议 。
通过采集大脑中的生物体征信号 , 然后用计算机对信号进行解读 , 从而实现专注力评分 。 公众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科技所带来的隐私问题和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红线问题 , 即在教育领域 , 到底需不需要这样的AI技术?
上述两个案例实际上是目前“AI+教育”在市场层面“各自为政”“独自美丽”现状的冰山一角 。 在这个似是而非的灰色地段 , 抓不到躲在招牌后的人 。 首先从AI和教育的搭配、到技术和道德界限 , 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 由于概念混乱 , 因此AI+教育始终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
从数据到AI , 教育机构们爱在心头口难开
“智能相对论”认为 , AI+教育概念的混乱 , 一方面是由于技术门槛过高 , 许多管理者本身并不懂“AI” , 只是风口到了 , 便顺着概念而上 。 例如 , 目前市面上着眼于“自适应”的教育企业就非常多 , 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评估学生对知识、课本的掌握程度进行个性化推荐 , 可以看作“教育届的抖音自动推荐”理解 。 这一类公司对外便一直宣称自己是“AI+教育” , 并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