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当一个人不被欲望迷惑本性,则可以洞见天地,明察宇宙

今天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老子》:当一个人不被欲望迷惑本性,则可以洞见天地,明察宇宙
文章插图
圣人的无为之治,是天道之治。
第四章的内容,和前面第三章,上下衔接,要回头看上文,才能理解下文。
《道德经》第三章,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这里,老子讲到圣人之治,是“无知,无欲,无为”之治。
圣人是谁?
圣人,不是特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指有道之人。从道家的角度看,道家的圣人,应该是指真人,得道之人。
圣人之治,是用天道的法则去治,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老子》:当一个人不被欲望迷惑本性,则可以洞见天地,明察宇宙
文章插图
历史上的有为之治,是人道之治。
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也传承了《易经》的本源思想。易经讲天、地、人三才,三才属性有阴阳,所以有六极,也就是易经的六爻。
圣人之治,道法自然,是天道之治。
和历史上的帝王之治不一样,比如说,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等等,这些盛世之治,属于人道之治,有为之治。
当天人合一,人心和道心合一,这是圣人之治。而历代的统治者,都是打打杀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互相斗争,然后上去的。所以他们的统治,达不到圣人之治的境界,是人为之治。
无为,而无所不为;有为,则稍逊一等。
历史上的有为之治,即人道之治,总是分分合合,兴盛衰退,改朝换代,没有长久的。
读老子的《道德经》,我们应该明白,天道和人道,运行法则不同。
《老子》:当一个人不被欲望迷惑本性,则可以洞见天地,明察宇宙
文章插图
圣人的无为之治,是什么样子?
紧接着,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就详细描述,圣人的无为之治,是什么样子?怎么样做,才能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用这句话回答: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无为,是顺其自然。
那么自然,是怎么运作的?
宇宙之中,有两股正反的力量,在互相冲和,从而衍生万物。像一个太极的运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个“反”,也可以理解为“返”。
道家说:“顺为凡,逆为仙。”
我们都是凡人,宇宙顺时针运转的法则,生万物,就是我们凡人生活的这个世界,你前后、左右、上下看看,六合之内,就是你看见的样子,以及看不见的暗物质的总和。这是“顺为凡”。
《老子》:当一个人不被欲望迷惑本性,则可以洞见天地,明察宇宙
文章插图
求道之人,与天争命,是逆行的。
“逆为仙”,是指修行人,求道之人,与天争命,是逆行的。
凡人是多多益善,富贵,钱财,年轻,貌美,样样都想要,这是“顺为凡”;修道之人,则是在心中不停地做减法,断、舍、离,把名利、荣誉,物质,看得很轻,拿得起,放得下,都可以减去,能舍得。
有舍,必有得。得到什么?
《老子》:当一个人不被欲望迷惑本性,则可以洞见天地,明察宇宙】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凡人欲望大,心性被欲望、妄念遮住,所以天机浅,洞察不到天机。而修道人,做了减法,不断减去、清空嗜欲,慢慢地,就反转了,“嗜欲浅者,天机深”。
当一个人不被欲望迷惑本性,就可以明心见性,洞见天地,明察宇宙矣。
《老子》:当一个人不被欲望迷惑本性,则可以洞见天地,明察宇宙
文章插图
道冲,是宇宙中顺、逆两股力量的冲和。
这两股力量的运转,一顺,一逆,即是老子说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打个比方,就像正能量和负能量,互相冲和,则平息矣。
在《易经》中,第六十三卦,既济卦,水火既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水和火,本来是相冲的一对,所谓水火不相容。但是,当水在上,火在下,时位得当,就像用火在下面烧水一样,变得和谐了,既济。
这是一个小的比喻。在宇宙的根源深处,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个道冲,就是把一切矛盾、对立的东西,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通通和谐掉:
尖锐的,把它挫平;有纠纷吧,把它解开;光耀的,把它调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