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毛岸英替父还乡, 村民向其追讨13块大洋, 事后毛主席寄还250万( 二 )


1927年 , 历史上有名的毛主席回湘调研考察农民运动期间 , 这里曾聚集了逾400名农民欢迎毛主席 , 那一次 , 面对400双饱含希望和恳切的眼睛 , 毛主席做出了庄严地承诺:
“要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劣绅 , 打倒军阀 , 赶走帝国主义 , 肯定还要几十年 。 但是 , 假如三四十年革命还不成功 , 我毛润之就决不回韶山!”
【历史故事】毛岸英替父还乡, 村民向其追讨13块大洋, 事后毛主席寄还250万
文章图片
23年后 , 当初围坐在毛主席身边的不少人 , 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燃烧了自己的生命;昔年发出慷慨肺腑之言的青年人也双鬓染白 。
毛主席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 打倒了军阀 , 赶走了一个又一个企图侵略中华的帝国主义 , 正如他后来“一万年太久 , 只争朝夕”的豪言一样 , 不用三四十年 , 只用短短的23年 , 他就完成了当日的诺言 。
可惜的是 , 毛主席太忙了 , 没有机会亲自履约 , 亲自回到韶山再看看 , 只能委任长子毛岸英替自己履约 。
1949年时 , 毛鉴公祠继承了革命传统 , 成为了韶山乡人民政府 , 毛岸英被带过去的路上 , 听着身边人讲述着自己并不知道的豪情往事 , 方才明白自己此行的使命 。
【历史故事】毛岸英替父还乡, 村民向其追讨13块大洋, 事后毛主席寄还250万
文章图片
这是一次如同西柏坡到北京的“赶考” , 毛岸英回到韶山 , 也是来接受乡亲们对当年诺言的反馈的 。
进入毛鉴公祠 , 同样是一副忙碌的景象 , 如若不是区政府书记带着 , 毛岸英身上的介绍信揣到天黑 , 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接受 。
晚上 , 毛岸英在毛鉴公祠住下 , 他拒绝了乡政府同志的邀请 , 说自己此行就是为了“认祖归宗” , 放着毛氏祠堂不住 , 怎么好意思麻烦别人 。
他一边婉拒身边人的殷切邀请 , 一边将门板放在会议桌旁边的长凳上 , 拼凑成一张床 , 洒脱的样子真像极了他的父亲 。
深夜 , 毛鉴公祠寂静无声 , 毛岸英躺在“床”上 , 为明天的行程做着计划 , 今日赶路和两级政府的同志们会面 , 花费了很长的时间 , 他决定明天好好去村里转一转 。
【历史故事】毛岸英替父还乡, 村民向其追讨13块大洋, 事后毛主席寄还250万
文章图片
一是找一找故乡的气息;二是完成此行的使命;三是完成父亲的委托 , 对亲戚们拜访一番 。
第二天一大早 , 毛岸英就起来收拾内务 , 虽然他是“红二代” , 但从小没少吃苦 , 在苏联学习时 , 更是跟着苏联红军进击过白俄罗斯、波兰等地 。
1946年回国后 , 他把军旅中的习惯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 简单的一顿饭后 , 毛岸英跟着乡政府的同志 , 游历了自家的老房子 , 以及当地多个革命遗迹 。
每每听到哪个烈士抛洒热血的事迹 , 毛岸英都忍不住泪洒 , 他虽然也经历过残酷的战争 , 但那是作为经历军人的 , 如今作为乡亲 , 听到同乡先烈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 毛岸英难免心情激荡 。
【历史故事】毛岸英替父还乡, 村民向其追讨13块大洋, 事后毛主席寄还250万
文章图片
路上 , 不少忙于农活的乡亲 , 看着乡政府的干事带着一个“外乡人”转悠 , 想起了昨晚听说的传言 , 纷纷忍不住询问干事:“这是不是毛主席的儿子?”
还没等干事肯定的回答 , 毛岸英就率先用生涩的韶山话 , 用合适而亲昵的称呼称呼对方 , 而等到干事回答以后 , 乡亲们往往大喜过望 , 操着乡音 , 兴高彩烈地回应着毛岸英 。
慢慢地 , 闻风赶来跟毛岸英“拉家常”的乡亲越来越多 , 让他不得不停下来 , 和乡亲们开起了“会” 。
几十个乡亲围着毛岸英 , 你一句我一句 , 一会儿问“毛主席什么时候亲自回来看看” , 一会儿问“地什么时候再分” , 几十张嘴用韶山话流利地交谈着 , 好不热闹 。
毛岸英默默听着 , 没有感到厌烦 , 反而觉得十分自豪 , 虽然这些话里不乏琐碎 , 但每个乡亲话里话外 , 都饱含着对新中国的拥护 , 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
【历史故事】毛岸英替父还乡, 村民向其追讨13块大洋, 事后毛主席寄还250万
文章图片
毛岸英坚持用生涩地韶山话 , 一点一点地回复每一个问题 , 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 做起来却令他心里高兴不已 , 他觉得这一次“赶考” , 收获了一个相当不错的结果 。
当然 , 毛岸英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 许多常年积贫积病的家庭 , 生活实在困难 , 毛岸英默默记着 , 并拿出了临行前 , 毛主席交给他的一笔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