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渔期」益阳资阳区最后一户上岸渔民:10年禁渔期后后代也不会捕鱼


 「禁渔期」益阳资阳区最后一户上岸渔民:10年禁渔期后后代也不会捕鱼
文章图片
近日,益阳资阳区,资江边绿草繁茂,一条破旧的船静静地“晒”着太阳。组图/采访人员吴琳红

 「禁渔期」益阳资阳区最后一户上岸渔民:10年禁渔期后后代也不会捕鱼
文章图片
蔡朝辉、臧雪兰夫妇经常去资江边散步,他们说,“以前我们的船就停在这里,很怀念捕鱼的日子,但是‘禁捕退捕’造福子孙,我们支持”。
自2020年1月1日0时起,湖南4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其实,早在2008年12月10日,湖南就召开了洞庭湖区捕捞渔民解困工作会议,并出台一系列泽惠渔民的措施。
禁渔后渔民的生产生活怎么保障?上岸渔民的生活状态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潇湘晨报采访人员来到了资江边走访。
潇湘晨报采访人员 易思含 益阳报道
家住益阳市资阳区清水潭村的蔡朝辉、臧雪兰,是益阳市资阳区最后一户上岸渔民,夫妻俩在湖上捕鱼三十余年。他们介绍,村中大部分村民都有三辈以上的捕鱼经历。
湖南全省4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0时起,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益阳市资阳区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副主任陶乐农表示,资阳区共有265户渔民上交渔具,面临上岸生活,最后签字的上岸渔民是今年51岁的臧雪兰。
捕鱼太辛苦,不愿让后代继续从事
2019年12月20日左右,臧雪兰和丈夫蔡朝辉在资阳河里撒下最后一张网。
夫妻搭档了几十年,臧雪兰说,舍不得过去的日子。家门口通往资阳河边的小路,成了他们如今回忆过去的通道。
她回忆,当天晚上河上的渔船并不多,柴油机的轰鸣声最后一次出现在家门口的河上,头顶上的探照灯和资阳河风光带上的路灯互相交替,渔网被丈夫撒下,两个小时后,一张张十几斤重的渔网又被他缓缓拖上船。“渔网上有鳊鱼、鲤鱼、鲢鱼。回家后,我们反复抚摸着这张网,看了好久。”
蔡朝辉说,每次出去捕鱼,都要在湖中过夜,第二天再赶早去卖鱼,如果是水泥船,很多时候,还需要在一个地方驻扎一段时间。“晚上10点出门,天亮才能回家,每次都是浑身湿透了回来,每天只能吃两顿,少的时候一天一分钱收入都没有。我们渔民没有不得风湿病的,腰疼手疼是常事。”
昼夜颠倒的生活模式,经济不稳定的状态,每年最多工作6个月,还需要靠其他零工维持生计,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等等一系列的因素,都让蔡朝辉夫妻俩觉得,捕鱼这个行业太辛苦,不愿意让后代继续从事。
“他们自己也不愿意捕鱼,都愿意出去打工。”夫妻俩表示,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就算10年禁渔期后叫他们捕鱼,也叫不动他们了。
补贴两万元到二三十万元不等
如今,这些以湖为生的人们,已经告别了大半辈子的劳作方式。臧雪兰家有水泥船、木船、钢板船共六条,在上交所有渔具渔船后,夫妻俩得到五万元的补贴。
益阳市资阳区渔政渔岗监督管理站站长杨志勇表示,从2019年11月5日开始,渔民开始陆续签订退捕协议,现在共有265户签订了协议。
杨志勇告诉采访人员,去年10月开始,对各乡镇进行摸底登记,将渔具渔船进行评估价格公示,在渔民都没有疑问后,开始协议的签订。“渔民主要想了解自己能得到多少补贴,再就是未来的生活。”
渔具渔船的补贴,多的有二十万到三十万元,少的两万元。经常在洞庭湖捕鱼和只在资阳河里进行捕鱼的渔民,补贴自然不同。
为了让退捕渔民“退得出”,杨志勇说,需要落实好退捕渔民过渡期生活补助、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等政策。
对退捕后暂无生活来源的专业渔民给予过渡期保障,“每人每个月200元”;符合条件的困难退捕渔民,纳入城乡低保救助,对其中特别困难的渔民,对接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