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晋一』为何却遭陆逊痛击?,夷陵之战解码:蜀主刘备身经百战

文:幽谷(作者原创授权)
从公元219年开始 , 刘备集团可谓“屋漏偏逢连阴雨” , 关羽被擒杀 , 荆州战略要地丧失;孟达投降曹魏集团 , 东三郡得而复失 。 这一连串的打击 , 刘备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正好他最为忌惮的曹操病死 , 曹丕称帝 , 刘备表面大骂 , 心中想必狂喜 , 没准能感谢曹丕八辈祖宗 , 是人家曹丕给了他极好的称帝借口 。 部下自然心领神会 , “威逼”刘备赶紧称帝 。 刘备称帝后 , 即发动了伐吴的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 , 或彝陵、猇亭之战) 。
【『白马晋一』为何却遭陆逊痛击?,夷陵之战解码:蜀主刘备身经百战】刘备为什么要发动夷陵之战呢?是替关羽报仇吗?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相信 。 想灭吴吗?此时刘备虽浮躁 , 估计他头脑再发昏也应当知道没灭吴的本事 。 刘备最大的战略目标 , 应该是夺回荆州 。 但夺回荆州有可能吗?刘备出征前 , 张飞被部下所杀 , 用生命诠释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简单道理 , 而黄忠其实在此之前已经病死 , 赵云因为劝谏不要伐吴被留在后方督粮草 。 黄权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 , 却被刘备打发督江北之兵以防魏 。 至于关兴和张苞 , 演义中所有他哥俩的故事 , 均为虚构 。 所以可以说 , 刘备伐吴其实没有一员能拿得出手的大将 。 而法正过早病死 , 没有军师为他出谋划策 。
那么 , 兵力有多少呢?《三国演义》把刘备的军队吹成七十万 , 实际上 , 加上沙摩柯的少数民族军队 , 最多不超过五万人 。 反观东吴 , 名将众多 , 兵力应该在五万以上 。 从兵力对比上看 , 双方基本一比一 , 东吴甚至略多 。
『白马晋一』为何却遭陆逊痛击?,夷陵之战解码:蜀主刘备身经百战
文章图片
更重要的是 , 东吴取得荆州时 , 关羽的荆州军基本都投降了东吴 , 东吴的战争动员能力远高于蜀汉 。 所以我推测 , 即使东吴没有陆逊这样的出色儒将 , 获胜也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 只是硬拼即使获胜 , 也会有重大伤亡 。
那么 , 陆逊是如何用最小的代价 , 大破刘备军队的呢?
陆逊任大都督后 , 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 , 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市)、猇亭(今湖北宜昌市猇亭区)一线 。 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 , 转入防御 , 遏制蜀军继续进兵 。 那么 , 陆逊为什么要实行战略退却 , 又为什么在猇亭一带停止退却 , “教诸将各处关防 , 牢守隘口”呢?陆逊实施战略退却的原因 , 他是这样分析的:“备举军东下 , 锐气始盛 , 且乘高守险 , 难可卒攻 。 攻之纵下 , 犹难尽克;若有不利 , 损我大势 。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所以 , 战争之初不能进攻 , 要实施战略退却 , 避开对方的锋芒 。 而为什么要坚守猇亭一带 , 这需要从地形上分析 , 我们来看一下夷陵之战形势图 。
『白马晋一』为何却遭陆逊痛击?,夷陵之战解码:蜀主刘备身经百战
文章图片
我们知道 , 宜昌(即当时的夷陵 , 因水至此而夷 , 山至此而陵得名)是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 , 宜昌向上游 , 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 , 其中的巫山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 。 阶梯分界线其实是地形急剧变化的过渡地带 。 猇亭一带以东 , 就是我们熟知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 如果放弃了这一带 , 让刘备占领了长江中游 , 不仅无险可守 , 还因为人口稠密 , 农业发达 , 刘备即使不能全胜 , 至少有了以战养战的机会 。 所以 , 猇亭一线绝不能放弃 。 我们再细看地图 , 很容易发现 , 退守到这里 , 完全退出了崇山峻岭地带 , 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 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 蜀军不可能就地取粮 。 于是 , 蜀军不仅粮食给养运输非常困难 , 而且士兵在山地活动 , 极容易疲惫 。 此时刘备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千米 , 需要分兵驻守 ,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兵力分散 。 而陆逊则拒绝救孙桓 , 避免过早分兵 , 要集中优势兵力击破敌军 。 不救孙桓 , 显示了陆逊大将的担当 。 要知道 , 孙桓名义上还是孙权的侄子 , 虽无血缘关系 , 如果真的彝陵城破 , 孙桓有个啥闪失 , 陆逊的压力可想而知 。 所以陆逊做出这样的决策是十分不容易的 , 甚至可以说冒一定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