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财经观察■频频跨界的格力这次胜算几何?,成立医疗装备新公司( 二 )


时间倒回到2015年 , 在见证了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手机市场的繁荣后 , 董明珠试水智能手机 , 并扬言“三年内灭掉小米” , 称目标日销10万台 。 不过 , 现实更为骨感 。 有媒体称 , 格力手机二代总共生产了30万台 , 实际只卖掉1万台 , 存货靠内部员工和经销商消化 。
手机还在酝酿中 , 董明珠又看上了新能源 。 2016年2月 , 在董明珠的主导之下 , 格力电器原计划收购主打锂电池技术创新的珠海银隆 , 开拓新能源业务 , 但最终收购事宜被中小投资人推翻 。 其后 , 董明珠便以个人身份 , 拉上万达和京东等 , 共同对珠海银隆增资30亿 , 随后董明珠进一步增资 , 最终成为珠海银隆第二大股东 。
不料 , 在董明珠进入珠海银隆之后 , 后者接连发生一系列讨债、裁员等负面事件 。 此外 , 业内对钛酸锂技术则持怀疑态度 , 认为其能量密度低 , 不适宜做动力能源 , 跑同样距离 , 钛酸锂电池要装载的重量远高于其它技术电池 , 因太过于“笨重”被市场边缘化 。
与此同时 , 董明珠还在“预谋”造芯 。 2018年6月 , 在格力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上 , 董明珠谈及芯片:“关于芯片问题 , 我们研发了三年 , 现在是有所成就了 , 但还是皮毛 , 远远不够 。 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做芯片 , 我们还需要董事会研究、投资研究才能给出一个答案 。 但是有一条 , 做芯片坚定不移 , 必须做 。 ”
这传达的关键信息是:格力早在3年前就开始布局芯片研发 。 事实上 , 早在2016年年报中 , 格力电器就曾首次披露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 。 2018年8月 , 格力的芯片公司——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浮出水面 。
中兴事件发酵后 , 中国“缺芯”的短板刺痛国人神经 。 董明珠在央视上信心十足:“我不需要国家给我拿钱 , 我就自己投入 , 我一定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 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 我今年投入100亿 , 明年投入100亿 , 3年投入300亿 , 甚至3年以后我投入500亿 , 我没理由做不成 , 当我们真正能掌握芯片 , 而且我们把高端芯片拿下来的时候 , 我们就可以服务全球了 。 ”
对此 , 外界也有不少争议 。 格力曾经的掌舵人朱江洪说 , “我曾经到过日本考察 , 芯片不是一般企业能做 , 这涉及到人才问题、经验积累问题 。 中兴事件之后 , 大家都在说做芯片 , 但我估计最后真正能做成的没几个” 。
不过 , 无论是造车 , 做芯片 , 还是造手机 , 董明珠一直坚称 , 没有失败 , 并不后悔 。
03
新挑战
实际上 , 在健康医疗的这条赛道上 , 也挤满了格力的竞争对手 。
【大白财经观察■频频跨界的格力这次胜算几何?,成立医疗装备新公司】从格力的老对手看 , 美的与广药早在2017年就合作医用机器人和医疗器械 。 机器人是美的集团早就跨界的一个行业 , 这次疫情期间 , 美的集团向多家医疗机构赠送了智能运输物流机器人 。
另一个对手海尔在医疗领域也涉足较早 , 于1996年就成立海尔药业 , 还控股海尔医疗 , 构建一个覆盖生物医疗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 。 疫情期间 , 海尔向医疗机构赠送了超低温冰箱、药品冷藏箱、血液低温操作台等医疗设备 。
海信在2014年成立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其官网介绍显示 , 这是一家致力于医用显示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系统解决方案、移动护理系统四大类产品线开发的企业 。 在去年11月 , 海信宣布自主研发的首台彩色超声仪器产品获得医械注册证 。 疫情期间 , 海信为青岛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安装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 , 医护专家不用进入隔离区就可以诊治患者 。
在此背景下 , 格力或许心动已久 , 而眼下正是一个等待已久的入场时机 。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近五年来一直保持稳步增长 。 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 , 2018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4278亿美元 , 预计到2024年规模将接近6000亿美元 , 2017—2024年间复合增长率为5.6% 。 中国成为继美国、西欧、日本之后的第四大医疗器械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