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识天下」明朝洪武至天顺时期的君臣冲突

在洪武一朝 , 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不若后世显见 , 然亦不是全无迹象 。 如太祖因孟子有民贵君轻之论 , 欲罢黜孟子配享孔庙 , 刑部尚书钱唐犯颜力谏 , 云:“臣为孟轲死 , 死有余荣” 。 太祖虽然大怒 , 还是因为钱唐的抗争而下诏恢复了孟子配享地位 。 再如御史王朴有谏于太祖 , 太祖命将其戮死 , 后又召还 , 冀王朴改悔 , 王朴云:“陛下不以臣为不肖 , 擢官御史 , 奈何摧辱至此?使臣无罪 , 安得戮之?有罪 , 又安用生之?臣今日愿速死耳” 。 太祖大怒 , 促行刑 , 王朴路过史馆时大呼:“学士刘三吾志之:某年月日 , 皇帝杀无罪御史朴也”!洪武十三年 , 太祖杀丞相胡惟庸 , 并严令:“以后子孙做皇帝时 , 并不许立丞相 ,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 文武群臣劾奏 , 将犯人凌迟 , 全家处死” 。 宰相制度被废除后 , 在朝之臣无首领之官 , 太祖又屡兴大狱 , 导致满朝文武人人自危 , 噤不敢言 , 总体来看 , 少见臣对皇帝的政治批评 , 太祖凭借开国之君的威望 , 强势主导了君臣关系的展开 。
「乐识天下」明朝洪武至天顺时期的君臣冲突
文章图片
建文帝祚短暂 , 相关史事又因后来成祖刻意掩饰 , 四年间君臣关系如何已难见全貌 。 根据《明史》记载 , 御史尹昌隆曾有谏曰:“高皇帝鸡鸣而起 , 昧爽而朝 , 未日出而临百官 , 故能庶绩咸熙 , 天下乂安 。 陛下嗣守大业 , 宜追绳祖武 , 兢兢业业 , 忧勤万几 。 今乃即于晏安 , 日上数刻 , 犹未临朝 。 群臣宿卫 , 疲于伺候 , 旷职废业 , 上下懈弛 。 播之天下 , 传之四裔 , 非社稷福” 。 建文帝答曰:“昌隆言切直 , 礼部其宣示天下 , 使知朕过” 。 由这段史料可见 , 建文帝对臣下的政治批评尚能虚心接受 。 成祖入京后 , 以十族之诛对待方孝孺 , 以瓜蔓抄的方式对待忠于建文之臣 , 这给士大夫群体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创伤 。 在永乐一朝 , 成祖刻意导大臣以从君为要 , 以至于大臣多见“侍从”之气 。 侍读解缙、中书舍人黄淮、编修杨士奇、侍讲胡广、修撰杨荣、给事中金幼孜、检讨胡缙七人号称永乐近臣 , 然数年间 , 解缙因直谏而身死 , 黄淮陷于囹圄十年 , 胡缙以“直戆”被迁为祭酒 , 疏离于权力中枢之外 。
仁宗在位时短 , 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当面批评仁宗耽于声色 , “仁宗怒甚 , 召至便殿 , 对不屈 , 命武士扑以金瓜 , 肋折者三 , 曳出几死” 。 宣宗在位期间较为亲近儒臣 , 提高阁臣位势 , 但一再强调杨士奇等人不得直接介入行政事务 , “卿等祗事祖宗多历年 , 所忠谟谠议 , 积效勤诚 。 朕嗣统以来 , 尤资赞辅 , 夙夜在念 , 图善始终 。 盖以卿春秋高 , 尚兴繁剧 , 优老待贤 , 礼非攸当 。 况师保之重 , 寅亮为职 , 不烦庶政 , 乃副倚毗 。 可辍所务 , 朝夕在朕左右 , 相与讨论至理 , 共宁邦家 , 职名、俸禄悉如旧” 。
「乐识天下」明朝洪武至天顺时期的君臣冲突
文章图片
英宗冲年继位 , 当时三杨主政 , 正统前期的君臣冲突不显 。 此后 , 英宗渐长 , 宠信宦官王振 , 朝廷政事“可否时出于内批 , 公孤不得而与” 。 正统八年七月 , “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坐伐文庙树 , 枷于监门 。 监生李贵等千余人诣阙请 , 时勉衰老 , 且言其教诸生有方 , 乞贷之 , 俾终其教 。 有石大用者 , 复请代枷 。 上乃释之 。 初 , 中官王振诣监 , 时勉不为之屈 , 振故因而罪之” 。 土木之变后 , 在英宗被俘的情况下 , 郕王主政 , 在朝之臣击杀王振随从 , “王惧欲起 , (于)谦排众直前掖王止” , 冲突意味明显 。 郕王继皇帝位后 , 大抵延续英宗之政 。 天顺时 , 英宗复用宦官曹吉祥、近臣门达任事 , 臣数有劝谏 , 英宗多不听 。
【「乐识天下」明朝洪武至天顺时期的君臣冲突】明兴至天顺 , 已近百年 , 此一阶段内 , 虽然不见大规模的君臣冲突 , 臣对皇帝的政治批评不若后世显见 , 但是仍然可以看到钱唐、李时勉等人的强谏之举 , 此类事件发生于明代前期 , 皆于砥砺后来士气有益 。 从政治风气流转的角度看去 , 洪武时的几场大狱以及成祖杀忠于建文帝之臣 , 意皆不在于遏制建言 , 诸帝还是大致遵循了不杀谏臣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