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东北历史:吉林省还曾有个通阳县,为啥消失了?

吉林省曾经有个通阳县,存在了12年。不过,这个通阳县后来被撤销了,这是为什么呢?另外,通阳县被撤销后,变成了哪些地方?
伊通县
通阳县实际上是伊通县和双阳区和在一起,各取了一个字,所以才叫通阳县。这个县市成立于伪满洲国时期,伪满洲国灭亡后,这个县也就撤销了。
伪满洲国时期,政府之所以将两个县市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县市地理位置趋同,历史十分悠久。为啥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这两个区的位置。

文章图片
地图
我们看上面的地图,会发现伊通县和双阳区接壤,位置十分重要,都紧紧靠着长春。伪满洲国时期,之所以将两个县市和在一起,还与两个县市的历史有关系。
我们先看看伊通县。
如今的伊通是满族自治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满族自治县之一。之所以将伊通列为满族自治县,主要是因为这里满族人口多,此外这里印证了满族的发展。
根据资料记载,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伊通大部分属于叶赫部。1619年,努尔哈赤灭掉了叶赫部,将伊通纳入麾下。此后,努尔哈赤及子孙十分重视伊通的发展,在康熙年间,修建了一条从北京到吉林的驿道,伊通正是这条驿道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站点。满清重视这里,还有一个原因,这里的满族人口比重比较大。在满清贵族的眼中,伊通是老家,老屯,如果在北京呆着不习惯了,就可能回到老家去。
后来,清廷不断将伊通提格,1882年建立了伊通州,管辖区域也不断增加。但是,民国成立后,缩小了伊通县的规模,撤州建县,称伊通县,隶属长春道。
与伊通一样,双阳也曾经是满清贵族眼中的新贵。
【 『历史』东北历史:吉林省还曾有个通阳县,为啥消失了?】

文章图片
双阳区
伊通是一句满语,翻译过来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河”。双阳也是一样,名字也是来源于一条河,因为河水浊黄,音译成汉语就是“刷烟”、“苏完”,后来叫白了,也就是双阳。
在满清的发展历史上,双阳一直是满清先祖的聚集地。明朝的时候,双阳属于满族先祖女真苏完部,后来加入了努尔哈赤的建州部。在康熙年间,满清将双阳辟为吉林至北京的第三个驿站。因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朝设立了双阳县。
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依旧沿袭双阳县的称呼。伪满洲国成立后,开始对东北进行区划。1941年,伪满洲国决定将双阳和伊通两县合并,各取尾字称通阳县。
伪满洲国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两地相邻外,还有一个原因。这两个县市都属于满族旧地,一直是满族先祖生活的区域。在溥仪心中,一直想复国,最值得依靠的力量就是满族故地。在这种念头的影响下,伪满政府就将双阳和伊通合并了,改名为通阳县。
1945年,伪满帝国灭亡后,通阳县也就被撤销了,变成了双阳区、伊通县。后来,这两个县市也分别属于长春、四平两个市区。
下期预告: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名字是咋来的?为什么在古代中国,长春被称呼为喜都?敬请查阅《每日汉字》明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