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二 )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 。他用简单几句话 , 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 , 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 , 立志作学问 , 经过十五年 , 根据他丰富的经验 , 以及人生的磨炼 , 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 , 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 , 确定了 , 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 , 还有摇摆的现象 , “四十而不惑” , 到了四十岁 , 才不怀疑 , 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 , 到了五十岁 , 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 , 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 ,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 , 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 , 学问修养 , 到了六十岁 , 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 , 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 , 不生气 , 你骂我 , 我也听得进去 , 心里平静 。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 , 是很活泼 , 很明确是非善恶 , 对好的人觉得可爱 , 对坏的人 , 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 , 要这样平静 , 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 , 才“从心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 , 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 所以“不逾矩” ,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三十而立 , 四十不惑 。意思: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 , 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三十而立打一字(谜底:莘)】读解: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 , 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 , 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 ,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 , 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 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 , 有合理因素:第一 , 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不能一下子完成 , 不能搞突击 , 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 , 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 ,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 , 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 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 , 都是适用的 。
三十而立 , 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 , 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 , 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四十不惑 , 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 , 四十不惑 , 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 , 对自己的原则不惑 , 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 , 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 , 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 , 而是明白所谓命运 , 现在的一切一切 , 都是自己造就的 , 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 , 是说这个时候 , 能明白是非 , 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 , 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 , 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 , 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 , 而不是说随心所欲 ,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读论语是不能粗心大意 , 不能片面的从文字上理解 , 而要深入了解这些话的用意 , 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 。
全文
子曰:“为政以德 , 譬如北辰 ,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三百 , 一言以蔽之 , 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 , 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 , 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 , 子曰:“无违 。”樊迟御 ,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 , 事之以礼;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 子曰:“今之孝者 ,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 皆能有养 , 不敬 , 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 子曰:“色难 。有事 ,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 先生馔 , 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 , 终日不违 , 如愚 。退而省其私 , 亦足以发 , 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 , 观其所由 , 察其所安 ,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 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 , 斯害也已 。”子曰:“由 , 诲女 ,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 子曰:“多闻阙疑 , 慎言其余 , 则寡尤;多见阙殆 , 慎行其余 , 则寡悔 。言寡尤 , 行寡悔 , 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 , 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 , 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 , 则敬;孝慈 , 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 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 ,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 是亦为政 , 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 ,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 , 小车无軏 , 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 ,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 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 , 虽百世 , 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 , 无勇也 。”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 , 就会像北极星那样 , 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 , 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 ,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 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 , 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 , 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 , 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 , 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 , 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 , 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 , 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 , 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 , 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 , 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 , 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 , 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 , 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什么是孝 ,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 , 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 , 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 , 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什么是孝 , 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 , 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 仅仅是有了事情 , 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 , 有了酒饭 , 让父母吃 , 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 , 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 , 像个蠢人 。等他退下之后 , 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 , 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 , 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 , 应看他言行的动机 , 观察他所走的道路 , 考察他安心干什么 , 这样 , 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 , 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 , (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 , 先实行了 , 再说出来 , (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 , 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 , 而不思考问题 , 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 , 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 , 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孔子说:“由 , 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 , 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 ,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 这就是智慧啊!”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 。孔子说:“要多听 , 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 , 其余有把握的 , 也要谨慎地说出来 , 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 , 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 , 其余有握的 , 也要谨慎地去做 , 就能减少后悔 。说话少过失 , 做事少后悔 , 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 , 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 , 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 , 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 , 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 , 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 , 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 , 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 , 又教育能力差的人 , 百姓就会互相勉励 , 加倍努力了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 , ‘孝就是孝敬父母 , 友爱兄弟 。’把这孝悌的启发施于政事 , 也就是从事政治 , 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 , 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 , 它靠什么行走呢?”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 , 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 , 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将来有继承周朝的 , 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 , 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 , 你却去祭它 , 这就是谄媚 。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 , 却袖手旁观 , 就是怯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