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系统』上海科技赋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监测系统』上海科技赋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文章图片
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监测系统。 徐明睿 摄
上海科技赋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将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公卫精英
中新网上海4月8日电(采访人员 陈静)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8日表示,“上海已回到疫情之前,目前一段时间上海没有本地病例。”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同日表示:“战胜疫情最核心是科技。科技赋能疫情防控,关键在于平时的布局和储备。”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进疾控机构硬件设施升级的同时,还要有软件。吴凡直言:“软件中,人是关键。”
她表示,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有临床技能,又有公共卫生视野的医防融合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医工、医理、医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全领域、具备多种岗位胜任力的公共卫生精英。
 『监测系统』上海科技赋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文章图片
吴凡认为,上海要研究制定科技攻关应急行动指南和协同攻关机制。 徐明睿 摄【 『监测系统』上海科技赋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张文宏看来,上海目前的任务是依靠强大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等,防控输入病例。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当日告诉采访人员:”现在世界已经是一个地球村了,传染病的输入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或者只要一个飞机舱门的距离就可以到达上海。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的城市,面临新发、输入性不明原因疾病的风险挑战就更大。”
“上海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从早期发现有症状的病人,到隔离、诊断、疾控介入、追踪,速度非常快,而且非常完善。”上海有几千名疾控人员和医生进行追踪,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这避免了社区传播。”张文宏指出,“今天,世界上所有国家疫情暴发、失控,都和早期不能快速应对、不能迅速追踪定位隔离,造成社区传播有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吴凡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项功能就是落实预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网底。
张文宏指出:“SARS、H1N1、H7N9,还有这次新冠肺炎,每次疫情暴发,上海总是能够很好应对,都有惊无险。”“每次疫情会给我们教训。”张文宏指出,“这取决于这个城市的管理。”
据付晨介绍,为了及时发现新发、不明原因传染病,上海已对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完善:建立症候群监测系统,包括发热症候群、呼吸道症状的症候群,腹泻症候群等等;研发公共卫生智能插件,并在医疗机构的部署应用。上海不断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和报告率;关口前移,建立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报告机制。
吴凡坦言,科技赋能疫情防控,不仅要有从基础到应用的科研项目布局,先进技术和领军人才的储备; 还要研究制定科技攻关应急行动指南和协同攻关机制,确保战时科技攻关指挥有序、行动协调、保障有力。
付晨告诉采访人员,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监测系统,开展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等综合监测,形成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预警研判模式,提高对新发、不明原因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警的能力;同时基于监测大数据体系,加强时间、空间聚集性分析,开展高危地区、场所、人群早期预警,实现早期精准防控。
上海将加强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我们将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传染病智能化辅助诊疗技术,使监测数据能够和临床结合,辅助临床诊疗工作,同时结合天气和气候的数据,未来还将开发传染病综合指数,开展传染病预警预报。”付晨透露。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