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和《大明宫词》之间,差了100个李少红版《红楼梦》?

“我们”也终于不再是《大明宫词》里第一次来月事的小太平,不再有第一次遭遇艺术启蒙时的惊与喜。
大家都说,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迅哥儿写枣树是天才,而你写枣树是蠢材。
著名导演李少红女士则或许会说,《大明宫词》是天才之作,《大宋宫词》其实是地才之作。
李少红不是不知道“大宋宫词”可能引发的联想和对比,以及这对比会给《大宋宫词》带来怎样惨烈的豆瓣分数(截止发文前豆瓣分数为3.8,应该是李少红掌镜生涯以来的最低点),但我觉得,《大宋宫词》大概既是少红的一了百了,又是她的孤注一掷。
《大明宫词》在主演赵文瑄看来,是“98年一场华丽的冒险”,那么《大宋宫词》在很多影视评论吐槽博主看来,可能是2021开年以来最让人开启吐槽欲的烂剧。其实,《大明宫词》中也有许多不符合史实、突破伦理禁忌的地方,那么何以时隔20多年,《大宋宫词》中的“人设”“渣男”“绿茶”,却不再被容忍了呢?
《大宋宫词》和《大明宫词》之间,差了100个李少红版《红楼梦》?
文章插图
3.8分,一个微妙的、耐人寻味的数字
变了的不只是李少红,也是时代。
《清平乐》《鹤唳华亭》之后,《大宋宫词》是近期宋史剧的关键作品。但我们在爱奇艺首页看到“周渝民刘涛帝后携手搞事业”这样的宣传语时,却不得不说这立意已经完全向一众良莠不齐的网文看齐了。
《大宋宫词》本不是粉丝向的作品,其对标观众不是李少红本人或者《大明宫词》的粉丝。《大宋宫词》要面对的是各个年龄层的网民和难以计数的网络高人,特别是宋史达人对于历史细节的挑剔。显然,大多数人没有买“本剧依据史料和传奇改编”的账。
早前,《大明宫词》巧妙回避了“大唐宫词”的套路,寻找到了一条特别的幽径;而《大宋宫词》的惨败,或缘于挑剔的粉丝已经不再接受“自我蹭热点”,或缘于这个指向不明(字面上又野心过大)的剧名与大女主套路的鲜明反差。
很难想象以《雷雨》《橘子红了》等优秀作品改编迅速确立自己行业地位,以《生死劫》《恋爱中的宝贝》等或纪实或先锋的电影引领时代的李少红,最终会选择网文作为《大宋宫词》改编的文学基础。“文学已死”之类的哀叹当然是廉价的,但是当“大女主”、“cp磕不动”之类的词汇变成了文艺评论的主流语汇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变坏的究竟是导演,还是这届观众。
《大宋宫词》和《大明宫词》之间,差了100个李少红版《红楼梦》?
《大宋宫词》和《大明宫词》之间,差了100个李少红版《红楼梦》?
文章插图
《大宋宫词》里,周渝民和刘涛的CP
目前对《大宋宫词》的一个常见的批评,是指责该剧作为“历史正剧”的严重失实。但是我们又必须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现在时态”滤镜中看待这一问题。正剧事实上是一个中文自发生成的概念,从近代以来的西方戏剧概念转化的角度来说,“正剧”找不到西语的对应概念。正剧的概念其实是一个结构主义的问题,正剧是非悲剧、非喜剧,非闹剧,总之是一种让观者感觉到庄重、严肃的剧种。也就是说,用一种想象的“正剧”去批评《大宋宫词》可能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有效的批评是,跟《大明宫词》比,基于女性欲望、潜意识的大胆的书写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吐槽的“中年玛丽苏”人格,完全扁平的女性人物,大概要让鲁迅先生惊呼现代文学可能根本没有在中国发生。
《大明宫词》的成功在于以“诗歌”(词)重新演绎了“欲望宫殿”(《大明宫词》的英文译名就是palace of desire)的人物行为和心理逻辑;而《大宋宫词》中的“词”是彻底缺失的。《大明宫词》的主要编剧郑重作为1990年代留美继而回国的戏剧创作者,用彼时西方的戏剧(文化)逻辑大胆重写了作为“文化帝国”的唐史;遗憾,如今真的被视作“崛起之大国”的中国的文艺创作,却在“词”的意义上徘徊不定,我们一面看到的是大量以国学、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有时又不得不哑然于其失去了以当代眼光(不仅仅是技术手段)解读传统文化的能力。
《大宋宫词》和《大明宫词》之间,差了100个李少红版《红楼梦》?
文章插图
《大明宫词》,武则天与少女时代的太平公主
现代文学基本是一种个人文学,《大明宫词》中太平的个人成长史和武周朝的宫廷史并行交织,并被赋予一种对历史的具有精神分析深度的解读(例如太平公主与母亲纠葛的一生),但是《大宋宫词》中的刘娥却缺乏这种内在深度,这也就是很多评论者认为人设立不住的原因,《大宋宫词》一反李少红的细腻风格,在快速甚至凌乱的剪辑中我们找不到对于人物心理的深度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