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他终于和战友并肩上战场,文职博士后张章:12年后

来源:中国军网
12年后 , 他终于和战友并肩上战场
——文职博士后张章的战疫故事
■中国军网采访人员马嘉隆解放军报采访人员邵龙飞特约采访人员张振威
「军报记者」他终于和战友并肩上战场,文职博士后张章:12年后
文章图片
张章在帐篷里做实验 。 邵龙飞摄“张章 , 你瘦了啊!工作紧张 , 也要注意身体 。 ”
那天 , 是张章来武汉后 , 第一次向他的博士生导师陈薇院士当面汇报工作 。 令他没想到的是 , 陈院士第一句话是问他的身体情况 。
大年初四赶到武汉后 , 由于任务量大 , 再加上穿着防护服工作大量出汗而导致的轻微脱水 , 短短数天 , 张章就瘦了近10斤 。
军事医学专家组初到武汉时 , 各项工作千头万绪 , 每名队员都身兼多职连轴转;作为领队的陈薇院士 , 工作强度无疑是最大的 。
特殊的环境下 , 这句看似寻常的问候 , 却让张章记忆犹新 , 再一次感受到了导师的关心 。
「军报记者」他终于和战友并肩上战场,文职博士后张章:12年后
文章图片
张章在帐篷里做实验 。 邵龙飞摄2007年 , 一个偶然的机会 , 本科毕业入职不久的张章来到陈薇院士团队交流 。 初到研究所 , 张章就被这个团队的工作氛围所吸引 。
一年后 , 在汶川地震救灾防疫时 , 张章又被团队展现出的惊人战斗力所震撼 。 敬佩 , 仰慕 , 张章愈发迫切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 几经周折 , 张章终于考上了陈薇院士的研究生 。
2015年 , 博士毕业的张章留在研究所继续博士后学习 。
【「军报记者」他终于和战友并肩上战场,文职博士后张章:12年后】在研究所学习的这段岁月 , 除了科研能力的提升 , 让张章印象最深的 , 就是时刻感受到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
有一次 , 团队成员观看非典期间的视频资料 , 有人问陈薇院士:“直面非典病毒 , 您怕不怕?”
“穿上这身军装 , 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 。 ”陈薇院士回答 。
「军报记者」他终于和战友并肩上战场,文职博士后张章:12年后
文章图片
张章在进行PCR检测 。 邵龙飞摄随陈薇院士学习多年 , 张章早已把自己也当成科研团队的一份子 。 当听说研究所开始面向社会招考文职人员后 , 他当即决定报考 。 2019年10月 , 张章成为一名军队文职人员 , 以新的身份加入到这个团队中 。
身份的转变 , 让张章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 。
曾经 , 张章十分羡慕团队成员能够前往非洲执行疫情防控任务 ,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闻令而行 。 这一次 , 终于能够身穿“孔雀蓝”在一线与自己的老师、战友并肩战斗 , 他感到无比光荣 。
“来之前 , 我们是科研人员;但在武汉 ,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把科研能力迅速转化成对一线防疫工作的技术支撑 。 ”这是陈薇院士经常和专家组成员强调的 。
「军报记者」他终于和战友并肩上战场,文职博士后张章:12年后
文章图片
张章在进行PCR检测 。 邵龙飞摄刚来武汉那几天 , 待检测的咽拭子样本数量多、送检时间经常晚 。 为了尽早把检测结果反馈给医疗机构 , 检测团队经常要连夜对样本进行检测 , 半夜时分才能回去休息……最初也是疫情防控最紧张的那段时间 , 张章和战友们平均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
张章说 , 穿上“孔雀蓝”最大的变化就在于“枕戈待旦” 。 以往做实验时 , 张章也没少做过通宵 , 但是他可以自主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 至少能踏实地睡上几个小时 。 而在武汉战斗的60多天 , 张章每天睡觉都要把手机放在枕边;因为 , 随时会有手机铃声或者敲门声叫他起床、安排任务 。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2月28日 , 张章在副研究员张晓鹏带领下 , 连夜对150份样本进行抗体检测 , 早上6点多才从实验室出来 。 休息了2个小时 , 张章就受领了新的任务;中午休息1个小时 , 下午在实验室继续检测 。 那一天 , 他只休息了三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