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今」让出燕云十六州的儿皇帝真的那么令人不齿吗?( 二 )


后人在读史书的时候 , 往往被史书中的主观性叙述所引导 。 因为关于五代十国的历史是后朝书写的 , 宋朝又长期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挟略 , 所以宋人很多都有抒发燕云十六州被拱手相让的不甘心的心理 。 但是处于那样的处境 , 石敬瑭的选择是他应该做出的 。 就算拱手让出土地 , 难道要让我自己乖乖献出自己的首级?也有手下建议石敬瑭不要一下子让出这么多地方 , 不如多给点钱算了 。 可是契丹人实力强大 , 既然石敬瑭能用钱收买它 , 石敬瑭的敌人难道出不起这个钱吗?要想得到强大不变态度的援助 , 那就必须拿出更好的条件来 。 有吗?石敬瑭于是献上了燕云十六州 。
「通古今」让出燕云十六州的儿皇帝真的那么令人不齿吗?
文章图片
按后人的目光来看 , 石敬瑭认比自己小许多岁的人为父亲 , 不过是贪图人家的兵力罢了!这何尝不是强者为尊的时代所迫呢?中原诸国混战 , 契丹趁机发展势力越发强大 , 逐渐成为中原国家必须另眼相看的庞然大物 。 五代十国时期 , 契丹人给许多皇帝当过长辈 , 这不足为奇 , 要在当时的情况下看历史才能够客观全面的认识主观史书记载之外的客观历史 。
当时石敬瑭的对手李从珂甚至纠结近臣策划过一个方案 , 就是每年给契丹十余万缗的钱财 , 方案都写成了 , 叫做《遗契丹书》 , 只是方案由于一位大学士的极力阻拦而作罢 。 李从珂没能实行这个方案之后后悔莫及 , 每次见到这名极力阻拦的大学士时 , 都怒上心头想要一剑结果了他的性命 。 想当儿皇帝的还有德钧、赵延寿父子和杜重威 , 甚至南唐的皇帝也屡次请求割地来与后周息兵 , 好保住皇位 。 当时南唐节节败退 , 在长江以北地区只有四个州的地方了 , 当时的皇帝李璟为了保住国土 , 也屈尊 , 卑微的向当时的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写信 。 李璟的信中这样写到:天和地的恩德是深厚的 , 儿子不感激父亲 , 人又能用什么来报答上天的恩德呢?只有我的这一片赤诚之心了 。 这信中把柴荣答应划江为界限不再用兵当作了天地父母的恩德 , 这不也是称儿子吗?
三、做皇帝也有好政绩
史书为何揪住石敬瑭不放在 , 抓住他这个典型 , 别的皇帝也这样不和体统为何没有大书特书呢?可能南唐与后周都是汉族 , 而石敬瑭的后晋和契丹都是异族 , 所以史书对他俩的交易更不能容忍 。
「通古今」让出燕云十六州的儿皇帝真的那么令人不齿吗?
文章图片
石敬瑭本就是异族 , 风俗习惯与中原民族就不相同 , 五代十国不仅是混战时期 , 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 北方游牧民族在唐朝以来就有养子的风气 , 安禄山也曾是杨贵妃的养子 。 何况史书上对于石敬瑭的执政能力是客观的 , 说石敬瑭昼夜不停处理公务 , 对待贤能的臣子非常有礼节 , 上谏也能够听从 , 他仰慕黄老的风尚 , 提倡节俭 , 能够体恤百姓 , 政治治理称得上是善政 。 当年他还是将军的时候 , 在后唐也是出名的有勇有谋 , 颇多战功在身的 , 当河东节度使的时候 , 作为一个地方官的时候也不会沉醉于享乐的宴饮之事 , 每每忙完公务 , 都要和下属议论政治得失 , 在位的事情大都亲自斟酌然后决定去施行 。
「通古今」让出燕云十六州的儿皇帝真的那么令人不齿吗?
文章图片
在石敬瑭死后 , 他的继承者没有他那样的能力 , 便过不了几代就被灭国 , 但是他当初建国的时候 , 手下人心不齐 , 官吏以"儿皇帝"和"岁币"为耻辱 , 政局不是稳定的 。 在这个时候 , 它能够用厚礼稳住契丹 , 和其他藩镇消解怨气 , 保证了外部安定 , 对内加紧军事训练 , 优待农民鼓励农耕 , 放开经济商业也兴盛起来 。 石敬瑭得到皇帝的方法表面看是荒唐的 , 但是细细的探究 , 就会发现这也不是他能决定的 , 总有人要在历史的不公中活着 , 石敬瑭并非全然无功 。 不同立场上看待历史人物 , 用客观的眼光才能了解更全面和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