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读双硕士学位值得吗

小A说:本篇文章中的钱学姐读的就是双硕士学位,在美国和西班牙都有过精彩的留学经历,看看她是怎么说的吧~
本文由AdmitWrite留学平台入驻导师 UIUC 钱学姐 提供
(注:导师学历已通过平台审核,真实可查)背景简述本科 (2013 - 2017)
B.S. in Agricultural and Consumer Economics, concentration in Consumer Economics and Finance
Minor: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高中GPA:4.0
托福2012年:102,写作30满分
主要申请方向:商科
其他OFFE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等知名商学院
双硕士项目 (2018 - 2019)
M.S. in Global Commerce – University of Virginia, McIntire School of Commerce
MSc. in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 ESADE Business School(西班牙)
Departmental Scholarship 奖学金 $10000
全科成绩在A-以上
本科GPA:3.91,Graduated with High Honors (Top 7%)
语言免考,Advanced Writing 分数A+
GRE:156+163+4.0
主要申请方向:商科硕士,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农业经济硕士项目
留学经历六月份刚刚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毕业典礼,给我时长6年在异国漂泊的留学生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细细回顾自己一路走来,既有意外之喜,也有遗憾不满,但是还好我从未后悔过出国留学这个决定,也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出国留学。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经历好了。出国留学这个决定是在我初三时候定下的,高中三年我选择的课程是 IB 课程,并进入了国际高中学习。2013年八月我前往 UIUC 并在那里度过了四年本科生涯,赶巧的是2017年春季毕业时,我是 UIUC 第150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佩戴的 stole 也是明灿灿、象征玉米地大丰收(哈哈哈哈)的橙色哦!
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在2017年收到研究生 offer 时,我选择延后一年入学,然后将这 gap 的一年投入到家庭中——没错啦,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啦——2018年秋季,我再次回到校园,继续我在 UVA 以及西班牙著名商院 ESADE Business School 的学习。我这个研究生项目本身也比较独特,从第一站的弗吉尼亚州夏洛兹维尔小镇,到冬季依然温暖的广州,再到最后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与来自多个国家的学生在三个不同的国度生活学习,最后得到的是两个硕士学位与一个来自中山大学授予的专业证书,以及超级国际化、多元化的一年精彩生活,这是别处无法体验到的。
留学原因如果问我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尤其是留学美国,那我的答案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认为除了考试成绩,我有许多其他的特长与兴趣不愿意放弃,我不想自己的人生被一个苍白单薄的高考分数来左右。
第二,我渴望看一看不一样的世界,认识不一样的人,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讲自己的故事的人,而不是一直听别人讲他们的故事。
第三,国外大学的选择(尤其是美国大学)更全面、人性化——我不需要在自己完全没有踏上社会就早早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而是可以在本科前期自由地探索,然后做出选择。此外,国外大学的学术地位、环境也更优秀,“不得不出国镀金”一说更不再是留学的目的,“出国深造”更能准确说明留学的目的。
如今我再想起自己小时候抱着父母手臂叫嚣“出国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会出国的”的样子,实在是觉得好笑。而我决定出国留学的契机也非常滑稽:我们学校的高中IB部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免学费录取,四舍五入相当于减免了近30万的学费。那时我刚考完最后一场高中分班考试,成绩稳稳排在年级前十,能够进入本市最好的高中实验班向各重点大学冲刺。然而,经历了三年初中应试教育洗礼的我已经相当厌倦“考试、做题、复习”的模式,只觉自己“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个性与特长都无法在普通高中里实现任何价值。心理上已经摇摆不定的我,在学校安排下听了几个已经录取美国顶尖大学的学姐、学长的小讲座后,彻底倒戈,决定留学。对于我的决定,父母表示支持与理解。从他们的角度讲,现在大学生越来越不稀奇,而越来越多优秀的大学生也选择在本科期间或研究生阶段留学深造,与其让孩子在未来做个后到的竞争者,不如尽早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就这样,我从高一就开始了IB课程的学习,虽然不比准备高考的同学轻松,但是我可以重拾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领袖能力,做各种比考试有趣的活动,忙并快乐着!
软件提升与大牛们不同,我的留学相关考试的成绩一直普普,甚至对于不少同学来说可以算是“低分”了,但是这些分数并没有阻碍我的升学路,相反,更让我充分利用自己的其他背景来突出自己。不少同学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在刷分数上——当然,对于排名顶尖的大学来说,高分的确是块绕不开的敲门砖——但是对于许多像我一样在标准考试上并没有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来说,分数可能不再是我们的“区分项”。
简单来说,在标准考试的分数达到了大学、专业的录取基准后,如何利用自己其他背景优势来拿到 offer 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这其实也是为何更多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当你觉得考试分数无法充分表达你的完整人格时,选择更注重综合素质的留学路更为合适。
虽然听起来很像是我自己在为自己不愿意努力学习而开脱,但是我的确在高中阶段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在课外活动上。比如说,我们学校当时是市里唯一一个在模拟联合国会议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我来自小城市,这些都开始得比较晚一些~),而我们这届学生正好都对模联非常有兴趣,所以代表学校参加了不少中外较有名的活动,自己也参与举办了本校的模联。在这些模联活动中,我不仅有在校外比赛中拿到奖项,也担任了本校活动中的领袖,使我在 PS 中非常有话题讲。各种志愿者活动、交流活动、校园活动中也有我的身影,并且我都有担任leadership role,参与策划、组织。这样的经历要比平平淡淡地“参加活动”更锻炼人,也能让学生脱颖而出——这是因为美国大学都非常看重“leadership”。不过,参加活动的人总是比组织活动的人更多的,很多同学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做个“领导”而担心,但是其实 leadership 严格意义上并不一定指在活动、组织中担任领导职责,而更指学生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领袖才能”,例如:能够跨出舒适圈的沟通交流能力,反思、改进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关键词,其实所有认真参与的人都可以做到。
申请经验我的研究生申请主要是DIY的。这是因为我的研究生申请过程是非常个人化的:我申请的项目内容跨度大、目标非常明确、数量少,且大四时由于学分够所以课业相对也轻松一些,所以DIY对于我来说不是件压力特别大的事情。然而,在申请提交后、第一封 offer 来之前,我的心理压力非常大,甚至需要通过深夜去健身房跑步来缓解,每天收到邮件通知时一颗心都忽上忽下。这是因为我没有咨询任何专家,仅靠与学校、项目老师的沟通其实并不能给我全方面的信息,大部分招生官对于学生都是有问答问,客套话居多(当然,对于申请研究型项目的同学,与老师的直接沟通非常重要哦);另一方面,我也无法得知自己在所有申请者中的水平,对学校、项目、专业的认知也有限,可能错过了一些“我可以拼一把”的机会,或者其他更优的选择。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寻求更专业的信息,Admitwrite平台上的导师都是我这种亲身经历过申请的人,有很多第一手经验,信息面也比较广。
相对于本科申请,研究生申请的流程其实要更为简洁明了,更强调专业性。虽然我最后选择的项目是商学院的 professional master,但是我也有申请一些 research program 并拿到了 offer。不管是哪种项目申请,其实都离不开你对所申请专业的热爱,已有的相关经历,以及未来的目标。比起当年本科申请时快递给学校的一大包材料,申请研究生的材料几乎只有 CV/resume,PS,Application Form,以及部分学校、项目额外要求的小 essay,几乎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完成啦。
然而,这并不是说同学们的压力就小了。就拿 research program 来说吧,因为导师对于研究型项目至关重要,所以要先自己做调查,看自己的专业方向与哪个导师、哪个学校更有共鸣,然后又要与这些导师直接 network ——不能你单方面喜欢这个导师,导师就收了你呀。这一步其实就已经花掉同学们的大部分力气和时间啦。通常,在建立与导师的良好关系后,申请研究型项目的同学才会提交自己的申请。而像我一样申请商学院硕士项目的,一般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找导师,但是顶尖商学院的申请也像本科申请一样考量更多的综合素质,特别是 Interpersonal skills 以及相关实习经历。而不论同学们申请的是什么样的研究生项目,都要先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要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知。同时,由于材料的精简化,PS以及小essay的撰写更是至关重要。
基于我个人的申请经历,我对正在考虑或者已经着手准备留学申请的同学以及家长们有几个建议:
首先,有充足的、可信任的信息来源是保证择校、申请流程通畅的第一条件。除了直接咨询 Admitwrite 这里专业的升学指导,还应该多参考升学指导的成功案例,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学校以及各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如果能联系到相同领域或者同所学校的学姐学长,那就更好了。
其次,课外活动经历不在于多,更在于精。能在同一个领域里坚持并取得一定小成就,比在五花八门各种活动中做个无名也无内容可写的小虾米更好。当然,这不是在否认多样性,只是如果你有某个特别突出的课外活动,更容易吸引招生官的目光。
另外,我尤其希望同学们与家长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各司其职”。同学们应该培养自己对升学的主人翁意识,要意识到这是决定自己未来的重要一环,积极配合升学指导,这样才能强强结合,拿到更好的 offer。家长们也应该拒绝全权包办,给孩子更多的空间来成长、发挥。在我申请学校时,我的父母便没有多加干涉我的择校过程,但是会给我提出一些建议,或者给我带来一些职场上的最新消息来帮助我选择。同时,他们也会尽力帮我把所有学习之外的后顾之忧都解决,例如签证资料准备、材料邮寄等。这样一来,我的决策也更加慎重且带着自己的初心与期望,而父母也很欣慰我能独当一面,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留学生活聊完了我的申请过程,也讲讲我在留学期间做的事情吧!本科期间,因为做了相关实习后发现自己对 Management 和 Marketing 更感兴趣,就自己主动加了个 Minor,这样就可以上一些额外的专业课。虽然 Minor 在毕业证书上无法体现(在正式成绩单上还是会标注的啦),但是相比 double major 来说压力不会那么大,相当值得上学上到一半来不及加个专业但是又对其他专业有兴趣的同学考虑哦。同时,因为我的专业更偏研究型一些,所以我也积极地选了一些可以做 research 的 seminar 课程。后期学分修得差不多了以后,我还额外选了些教“硬技能”、软件应用、stats 的课程,为我申请研究型项目打下了一点基础。
在课堂外,我也有比较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因此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三时,因为朋友的一个念头,我还参与建立了一个新的社团,专门给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并想要去中国工作的歪果仁提供信息与帮助。为社团进行 fund raising、宣传和准备各种 presentation 的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兴趣,且对自己竟然很享受做 presentation 这件事感到了震惊。原本虽然我也不抗拒 presentation 等各种需要 public speaking 的场合,但也是能避免就避免,还会在台上紧张得发颤。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活动、看到各种肤色的观众们对我的内容表达出极高的兴趣与认可时,我在台上就像充满了电还带着个充电宝,底气十足,不仅能把准备的内容全部有条有理地讲出来,还能临场根据大家的反应来讲段子。这样的轻松感与成就感也最终被我带入了正式的课堂 presentation 以及面试中,使我现在也能从容面对类似的场合。
校园社团不仅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还有不少专业社团、竞赛社团值得大家探索!学校分配的学术指导 Academic Advisor 也会定时推送一些值得参与的专业活动给大家,使你的简历更加有内容。我在大四时收到一封推送邮件后,就搭了个“末班车”,加入了 National Agri-Marketing Association (NAMA) 在 UIUC 的分会,并且与小伙伴们参加了2017年 NAMA 在达拉斯举办的竞赛。因为竞赛内容与我专业非常搭钩,所以学校非常支持我们活动,分配了两名教授专门带竞赛,还给报销调研经费以及比赛时的部分花销。这样的专业活动,不仅仅是在我简历上多加了一笔,更让我拿到了两位教授的推荐信,在我申请研究生项目时帮了很大的忙。在大U的同学们往往会烦恼于班级人数过多,很难与教授近距离接触交流,以至于拿不到推荐信。其实,学校里有很多机会能让我们与教授有更多交流,而这些机会也需要大家拿出足够的自信与热情来主动争取。另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是,到了 NAMA 竞赛现场我才发现自己很可能是全部到场参赛者中唯一一个外籍学生/亚裔——这很可能是因为在美国学习 Agribusiness 的多是美国本土学生。因此,现场不少学生都对我非常好奇,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了被当成大熊猫围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