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理学现在慢慢进入人的视野开始发展,你有啥感触
可能最大的感触是,心理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不得不承认现在人对于心理学的需求和好奇心十分强烈,但是在这个行业里有太多人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却在挂羊头卖狗肉。
“读心术”,“心理暗示”,“操纵人的心理”,“微表情”,“人生导师”,“灵修”,这些神乎其神的词汇成为了心理学在人们心里的代名词。甚至当我上大学回到家,我爸都在一边教导我:”你们学心理学,一定要会揣摩别人的心理。”我当时的表情就是一圈的黑人问好。
但是心理学实际上和这些东西都不挂勾,心理学要想成为一门受人尊敬的学科,第一步就是摆脱掉这些看似加分,但是实际上在给心理学抹黑的标签。
那么为什么心理学会与这些标签挂钩?我觉得在这其中,媒体和各种炒作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在于心理学行业本身鱼龙混杂。在其中,又这么几波人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吸引人们的流量,但是最终做的事情却与心理学背道而驰。
之前看到一个视频的片段,说两个“心理学家”面对面,猜对方今天吃了什么馅的饺子。当时看到这个画面的我真是的地铁老大爷看手机,一脸鄙夷。
这都能上电视?且不说这两位“心理学家”是否名副其实,冲这个架势,我闻闻对面的口气都知道吃的是韭菜馅的饺子。关键是,这种东西居然还上了电视,被人们当作谈资。
现在在综艺上,有太多这种打着“心理学”,“读心术”的名号,进行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了。
说实话,读心术这个东西,真的不在心理学的主流研究范畴内。而且,就算是真的有学者研究微表情,最终的结论也是“微表情这东西不靠谱“。
所以请以后的综艺节目别再请读心术大师了。
其次,有些魔术师也打着”心理学“的名号,号称自己的魔术是“心理魔术”。但是其实,这跟心理学一点关系都没有。
正常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也不会去用魔术糊弄自己的来访者。
最后,心理学行业内除了这些完全不懂心理学,只是靠着心理学骗人的江湖骗子以外,最大的阻碍来自于对心理学略知一二,但是却缺少扎实心理学基础的从业者。他们才是阻止心理学成为受人尊敬的学科的最大敌人。
在《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取消以前,从普通人变成心理咨询师只需要报名一个培训机构,然后每周末上上课,你甚至都不用听,到考试的前一天疯狂刷题,然后就可以考出一张证明你身份的证书。
但是这之后呢?他们真的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素养,可以执业了吗?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当心理咨询师呢?为啥没有这么多人都想去干建筑师呢?
说白了,入门门槛低。用郭老师的的一句话说就是:
“过去,是个人有张嘴就能说相声。”
还有,或许有些咨询师比前面那些人更了解一些心理学,报名参加过心理学技术的培训班,也在当地小有名气,可以靠着心理咨询实现经济独立。
但是他们却连最基础的咨询伦理都不遵守。
《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内有一条:“心理咨询师要清楚的了解双重(或多重)关系(例如与来访者发展家庭的、社交的、经济的、商业的或者亲密的个人关系)对专业判断力的不利影响及其伤害寻求专业服务的潜在危险性,避免与来访者发生双重(或多重)关系。”
但是很多咨询师本身的业务来源就是靠朋友,亲戚。而且有的咨询师还会和陌生的来访者发展成为朋友,然后一起看电影,一起散步。但是这些事情本身是违反咨询师伦理的。
有的人可能问这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负面影响吧,为什么不能做。请大家试想一下一个场景,你的来访者和他的丈夫都是你的挚友,然后有一天你的来访者告诉你她出轨了,你当时听到这个反应,单纯作为朋友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果你作为朋友已经无法避免产生了其他情感,那么这个时候你作为咨询师就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完全中立,而这样做你就已经不称职了。
【对于心理学现在慢慢进入人的视野开始发展,你有啥感触】 所以,忽视咨询伦理本身就在破坏心理咨询的底线,阻碍心理学成为一个令人尊重的学科。
最后,聊完了心理咨询,来聊一聊科学心理学。目前科学心理学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不接地气,而在这方面可以向经济学学习一下。
科学心理学目前比较前沿学科多是认知科学或者是神经科学,这些学科内的专业术语太多,过于专业化,使得很多普通人无法真正了解到心理学家们在做些什么。
而与此同时,也缺少像薛教授这样的可以下场辩论的学者,沟通起民间和科学间的桥梁。
现在大家看到的很多心理学科普书多是外文翻译的,国外在这方面的确做的比我们好。国外的心理学家往往除了在专职研究外,还会从事科普工作,撰写科普书籍也是他们扩大影响力的一种方法。但是在国内,由于这部分工作并不会算作绩效,所以很少有心理学的科研工作者这样下场来进行科普。
这就导致学界和民间产生信息不对等。民间想要接触心理学,但是却一下子被江湖骗子吸引住了;学界想要下场科普,却发现大家连基本的心理学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子,就让大家说不上话,很难沟通。
但是也多亏了最近几年外文的心理学科普越来越多,民间与科学界的差异还在缩小。可惜,我们自己的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做的太少了。
总而言之,心理学要想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受人尊敬的学科,肯定要先从清理门户做起。
提高门槛,慢慢树立起专业化的形象,把以往那些靠着心理学招摇撞骗的既得利益者都先赶出去。
鼓励科普,发动科研人员下场辩论,把科学心理学的知识传播出去。
只有这样,才算是心理学真正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然的话,那都是弄虚作假,根本就不是心理学。
■网友的回复
从我在行业中所看到的,从个案中感受到的,这个是假象,真正的所谓的心理学的普及发展还远的很,至少我认为国家政府应该先证明我们的身份和认同的我们的存在,而认同我们的存在不是嘴上说说,文件上表表态而已的。
■网友的回复
这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大多数人会觉得心理有病是不齿的,甚至是丢人的,因为大家害怕承认自己是不足与懦弱的。
但随着时代的改变,这种观念在慢慢好转,大家会有意识的去关心这些问题,这是好事。
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的重视心理健康。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和无助的时候,有问题不要硬抗,就像身体上的大病很多都是小病抗出来的,然后积少成多,最终被压垮。
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容器,能量是要维持守恒的,如果一味的隐忍,最终瓶子会破掉,人也会破掉。适当的表达自己,发泄下,没有问题。
■网友的回复
说明大家的观念在改变,我觉得是一件好的事情。大家慢慢的在接纳心理学,也是在接纳自己。
■网友的回复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人,感受到最多的其实是,如果别人知道你学心理学,随后就会问那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尴尬 ,我真的不知道。不过现在大众对心理学的认识也在改变,心理学也没有那么神秘,心理学也是科学,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心理学走进现代人的视野,更多的是因为心理健康引发的社会问题被现代互联网传播,如精神障碍病人杀人事件,大学生抑郁症跳楼事件等等,大众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觉的随着我们国家受高等教育人口的不断增加,心理学也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当然其他方面也是有心理学的用武之地,比如人工智能领域,也需要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强人工智能。
■网友的回复
心理学是外来名词,我觉得怎么样用中国古代的智慧解决现在的问题,然后再用现在的人能听懂的心理学的方式诠释的圆满,这是心理学彻底本土化,彻底适应中国人思维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心理学在中国还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过程去发展,这个学科我个人感觉在国内还没有真正发挥更大的作用。
■网友的回复
对于中国来说,心理学才刚开始以一种科学的形式走向大众。虽然在许多自然科学领域,中国都已经走在前列,但在心理学上可以说才刚刚起步。
当然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人民的物质需求逐渐被满足后,大家才开始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心理学终于能慢慢迎来发展了。
纯属个人观点。
■网友的回复
一直在高校里学习心理学的我,觉得在国内,科学心理学离大众还是太远了。
目前,据我个人了解,市面上畅销心理学书的内容大多是根据个人主观经验来撰写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的书籍很少有人会想要去阅读。这可能也和整个国内的心理学学术环境偏向于基础研究(如认知神经科学)有关:国内心理学研究大多都在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上,而像应用类的如“亲密关系”、“婚恋心理”、“依恋”等却少有好的期刊(国内)接收这类文章。于是,便形成了当前的状况:高校侧重于研究远离人们生活的感知觉、情绪情感、决策、异常心理的脑机制(好出成果),而大众却想要了解更多如何改善生活质量、关系质量的心理学知识。由于大众需求所产生的市场没有太多专业人士来填补(搞科研的人大多去做基础研究了),便让很多非专业的人士“趁虚而入”,那些“非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如雨后春笋般疯长……
■网友的回复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世界越来越值得关注了,心理学也渗透进了生活中各个方面,也越来越需要心理学了。
- 因为异国问题告白被拒绝说,很想跟和你在一起,但是怕伤害你,会输给距离的。现在他反撩,这是啥心态
- 现在在北京末流211读大二,如果想去美国读研,该怎样准备
- 人大心理学考研历年分数线是多少
- 之前对闺蜜过于大方现在不想继续咋办
- 你后悔过成现在的样子嘛
- 现在和好朋友住在一起,但是时常会有很多矛盾,而且现在住的地方离公司也比较远,有啥好的解决方法么也不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
- 日本除东京以外的都市如横滨好找工作吗
- 我现在在北京月薪六千,马上媳妇孩子要来北京,还欠了八万的信用卡,出路在哪
- (高一)我现在遇到心理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的不知道该咋办了,能不能给我一个好的建议或办法谢谢
- 去美国读心理学博士有啥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