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湃」李兰娟团队新成果: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阻断新冠细胞因子风暴


「科技湃」李兰娟团队新成果: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阻断新冠细胞因子风暴
文章图片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已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 , 是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 。 2019-nCoV是继SARS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之后二十年内出现的第三种致死性新型冠状病毒 。 COVID-19确诊人数和病亡人数仍在不断上升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 , 截至3月22日(欧洲中部时间) , 全球确诊患者已超33万 , 逾1.4万患者死于此疾病 。 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以提高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 研究表明 , “细胞因子风暴”(也称为高细胞因子血症)在SARS、MERS、H5N1流感、H7N9流感重症感染中均存在 , 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 可作为死亡的预测因子 。 前期的研究表明 , 在COVID-19中存在细胞因子风暴;ICU住院患者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如IL-2 , IL-7 , IL-10 , GCSF , IP-10 , MCP-1 , MIP1A和TNF-α等)显著高于非ICU住院患者 , 显示细胞因子风暴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 致死性冠状病毒感染会诱导机体产生过度和异常的免疫反应 , 与严重的肺部病变相关 , 并可导致死亡 。 因此 , 抑制COVID-19患者体内过强炎症反应对于降低重症、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甚为关键 。 相关研究表明 , 激素治疗SARS或MERS患者并不能降低病死率 , 但会导致病毒延迟清除 。 在治疗SARS-CoV感染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时 , 有专家建议采用针对细胞因子风暴的治疗方法来治疗因过度炎症反应而导致的肺衰竭 。 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由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血浆滤过等血液净化模块组成 , 可有效清除细胞因子/趋化因子 。 前期应用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治疗发生细胞因子风暴、病情迅速进展的H7N9流感患者的研究表明:一次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后 , 患者血液中17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basicFGF , GCSF , GMCSF , IFN-γ , IL-1RA , IL-12p70 , IL-17A , IL-1β , IL-2 , IL-4 , IL-5 , IL-8 , IL-9 , PDGF-bb , RANTES , TNF-α和VEGF)浓度显著降低并在后续的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 H7N9流感患者救治经验表明 , 血浆置换和持续血液滤过联用的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还可以纠正代谢紊乱、进行有效的容量管理、改善心功能不全 。 鉴于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在H7N9患者救治中的有效性 , 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通过类似的阻断细胞因子风暴的作用 , 也能在COVID-19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疗浙江经验》表明 , 接受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治疗的COVID-19危重症患者预后良好 。 基于上述证据 , 近期发布了《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应用于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专家共识》 。 专家共识建议对于发生细胞因子风暴伴肺部影像快速进展的COVID-19患者 , 应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 。 这个治疗方案也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 《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应用于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列出了重症和危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的下列适应证:①炎症因子(如IL-6)的浓度≥正常上限5倍 , 或每日上升速度>1倍;②肺部影像学快速进展 , CT或X线提示肺受累百分比每天进展10%或以上;③基础疾病需要人工肝治疗 。 适应证①和②需同时满足 , 或单独满足适应证③ 。 可进一步开展新型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如Li-ALS)治疗发生细胞因子风暴的COVID-19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同时可以开展COVID-19患者的细胞因子风暴产生的关键免疫细胞类型和分子通路的基础研究 , 以阐明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通过阻断细胞因子风暴 , 逆转重症COVID-19患者的疾病进程的机制 。 作为针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疗法 , 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在降低重症和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病死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 。 本文选自Engineering期刊网络首发文章作者:章益民 , 俞亮 , 汤灵玲 , 朱梦飞 , 金燕琪 , 王周晗 , 李兰娟来源:APromisingAnti-Cytokine-StormTargetedTherapyforCOVID-19:TheArtificial-LiverBlood-PurificationSystem.Engineering.2020.https://doi.org/10.1016/j.eng.2020.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