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雨农的长镜头#中国车企艰难谋变,车市三月回顾:全球汽车雪崩( 二 )


文章图片
天际汽车CMO向东平重回传统车企(资料图片)
国家相关部委也在积极筹措救市 , 不断表态和发布有关文件 , 敦促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 。 28日 ,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王斌表示 , 促进汽车消费需要从汽车全生命周期着眼 , 要在生产、流通、消费三端发力 。 相关部门出台的措施 , 包括八个方面:一是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二是支持购置使用新能源汽车;三是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四是鼓励实施汽车以旧换新;五是推动农村车辆消费升级;六是加快更新城市公共领域用车;七是推动取消皮卡进城的限制;八是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设施的建设 。
相对“铁板一块”的北京 , 也因为消费刺激政策闹出了乌龙事件 。 商务部网站刊登说北京上半年释放10万个新能源指标 , 随即北京回应称这是内部信息不慎流出 , 尚未论证 。 不论真假 , 至少也是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 。 杭州已经宣布新增2万新能源车指标 , 广州也准备公布具体新增指标量 。 相信进入二季度 , 会有更多实质性的积极政策出台 。
面对危机 , 很多车企也在积极谋变 。 小鹏汽车据传以1600万元收购了广东福迪汽车 , 从而获得资质 。 虽然资质这个玩意说不清道不明 , 但是对比其他获得资质的买家 , 这笔买卖显然划算 。 北汽联合滴滴、国网、邮储银行等企业推进“使用权交易” , 预计三年投入10万辆车 。 其实“使用权交易”并非新鲜事物 , 理论上租车、打车都算使用权交易 , 用户需求在哪里 , 如何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 如何实现车辆、网点布局和用户体验的平衡 , 困难多多 , 前景多多 , 长镜头将专门撰文分析 。
技术上 , 中国车企也不乏突破之举 。 3月初 , 国家刚刚发布了中国自动驾驶分级标准 , 长安汽车公开演示量产L3级自动驾驶技术 。 这一活动多少引发了一些业界争议 , 主要在于对L3级具体功能的理解 。 但是长安汽车的勇气值得赞赏 , 首先会促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 解决上路的准入问题 , 其次也会加快更多车企推出量产L3级产品 。
#苏雨农的长镜头#中国车企艰难谋变,车市三月回顾:全球汽车雪崩
文章图片
长安汽车现场演示量产L3级自动驾驶技术
比亚迪则宣称电池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 。 29日 , 比亚迪通过电视直播发布了刀片电池 , 这种单体长度超过1米的电池 , 一方面解决了片面追求长续航里程 , 而增加安全风险的问题 , 带来更好的稳定性 , 另一方面提高了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 。 有文章即时评论称 , 这一产品将“炸飞”几千亿动力电池产业投资 , 可能还有点夸张 。 刀片电池仍然属于磷酸铁锂电池 , 和三元锂电池的技术路线之争 , 仍需要通过实践来证实 。 和行业老大宁德时代相比 , 比亚迪既是主机厂 , 又是三电供应商 , 甚至已经介入到原材料领域 。 也许通过刀片电池 , 能够更加坚定比亚迪十多年前就已立下的称霸电动车领域的决心 。 特别是比亚迪声称“几乎”所有品牌都在和比亚迪谈合作 , 这将是比亚迪通过技术积累 , 立足产业核心地位的又一杀手锏 。
#苏雨农的长镜头#中国车企艰难谋变,车市三月回顾:全球汽车雪崩
文章图片
比亚迪通过针刺试验 , 对比三种电池的安全性
不论如何 , 中国的汽车行业还是在努力行动起来 , 降风险 , 求突破 。 3月30日 , 吉利汽车召开业绩线上发布会 。 提出目前保持2020年141万辆的销量计划不变 。 力争做到不裁员 , 不减薪 , 不延期支付薪酬 , 同时推进和沃尔沃的合并计划 。 这时候敢于如此硬气表态的企业非常罕见 。 此时正逢吉利收购沃尔沃10周年 , 享受技术、品牌红利的同时 , 吉利继续积极谋变 , 期望成为一家科技公司 。 虽然疫情的发展使一些国家的孤立主义思潮抬头 。 但是对汽车行业 , 特别是中国汽车企业而言 , 只有面向全球化布局 , 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 深入研发 , 积极转型 , 才是未来的希望 。 无论是自动驾驶 , 还是动力电池 , 技术的突破 , 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在世界上“质”的地位 。 疫情的影响无论多久 , 毕竟是暂时的困难 , 人类终将战胜疫情 。 在新的阶段 , 汽车行业结合新技术、新模式的变革 , 也将浴火重生 , 走入新的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