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选择英雄同行,走出火神山( 二 )


后来 , 党先生又发现 , 微信群里冒出好几个医护人员建起的医患交流小平台 。 军医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 , 随时为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复查提醒、病情评估 。 就算以后患者们康复出院了 , 也可以随时得到专家们的指导 。
这些点点滴滴 , 党先生看在眼里 , 暖在心里 。 “隔离病房不隔离爱 , 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 ”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选择英雄同行,走出火神山
文章图片
治愈出院后 , 党先生和很多患者一样 , 选择了“出院不出群” , 唯一的变化是在自己的微信名字后面备注上“已出院” 。 受到赵玉英主任建群的启发 , 党先生出院后也拉起了一个“义务献血群” 。
医生说 , 每名康复患者每次可以献血200毫升 , 但党先生执意要献400毫升 。 他说:“捐献400毫升血浆可以救治2名新冠肺炎患者 , 大家都行动起来 。 ”
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成为火神山医院的志愿者 , 这其中也有作为文字工作者的黄先生 。
住在火神山医院十几天 , 黄先生看到 , 军医们每天的例行查房是如此认真——测一次脉搏氧、量一次体温、调一次心电监护……除了详细问诊 , 赵玉英主任还会亲自带着患者去做各项检查 , 每次查房的时间都有20多分钟 。
原本 , 黄先生还以为自己是得到病区主任的“特殊关照” , 可几天后他发现 , 赵玉英每天查房时对其他患者也都如此 。 从吃的饭菜是否合口味、热水器温度如何 , 到手机能不能充电、喜欢看什么节目……只要患者们有问题 , 赵主任都一一过问 , 尽力解决 。
原来 , 赵主任一视同仁 , 对每名患者都这么好!黄先生发自内心为她点赞 。
“好好吃饭 , 吃饭也是打仗 。 ”这句话 , 常常挂在赵玉英嘴边 , 既是说给患者听的 , 也是说给医护人员听的 。 每天中午 , 赵玉英要看着患者们一个个把饭都吃完 , 才肯走出病区 。 黄先生留心算了算时间:除去穿脱防护服、洗澡和消杀的时间 , 赵主任每天走出红区就得中午两点多了 。
赵玉英个子不到一米六 , 体重不过90来斤 , 瘦小的身体即便裹在防护服里都那么单薄 。 有一次 , 黄先生问道:“您午饭咋吃的?”赵玉英告诉他:“我午饭吃得可多了!”其实 , 餐厅的服务员早就记住了 , 有个女军医每天下午2点才来 , 总会给她留一份盒饭 。
最让黄先生难忘的是出院时和赵玉英的“隔空拥抱” 。 2月15日那天 , 雪很大 , 黄先生和4名治愈的病友登上负压救护车时 , 对着前来送行的医护人员深情鞠躬 。 几米之外 , 患者张开怀抱 , 赵玉英也张开怀抱 。 风雪中 , 这个温暖的隔空拥抱 , 让一向笑容可掬的赵玉英泪眼婆娑 。
这个拥抱的力量一直激励着黄先生 。 回到家 , 他拿起了笔 , 用心写出一篇篇文字 , 记录这场“战疫”——
李先生开着自己的新车 , 加入了志愿车队;付女士加入了献血群 , 已经完成了第一次血浆捐献;“大个子”吴先生 , 在社区当起了搬运工……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选择英雄同行,走出火神山】走出火神山的人们 , 从康复的患者变成“志愿者”“支援者” , 他们选择了与赵主任一样的英雄同行 。
黄先生说 , 虽然自己的力量很微小 , 但是能为抗疫做出哪怕一点贡献 , 也是对这群白衣战士最好的回报 。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