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之美笙 笙是什么乐器( 二 )


代表旋律有《洋洋得意》、《凤凰展翅》等 。
笙的初始情况,类似排箫,既没有芦笙,也没有笙斗 。它是用绳子或木架将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筒排列在一起的乐器 。后来竹芦苇和葫芦笙斗逐渐增多 。
在古代,葫芦被用作盛水桶 。后来玩家觉得笙斗大,脆,打起来贵 。唐朝以后改为木桶 。经过几代人的流传,木桶被铜桶取代 。在东汉的古籍中,就记载了笙的形制 。《说文解字》中有:“盛,十三泉,似凤凰之体” 。宋·《博·书·乐》云:“十九至十三春,谓之盛 。"
隋唐时期有19种、17种、13种笙;后来流行一种十七簧一管笙,这种笙在变调时除了十七簧“管”之外还配有两个变调的分支 。后来,十九春笙失传了 。
北宋第三年(1006年),宫廷乐师单忠信 了十九簧笙 。从此,十九簧笙在宫廷和民间广泛使用 。
明清以来,流行的笙有十七簧、十四簧(方胜)、十三簧和十簧 。现在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等,但14簧、17簧是更受欢迎的 。
1978年,湖北睢县曾侯乙墓出土了6把战国早期的古笙,均有残缺,但这是目前我国发明的最早的笙 。笙斗以葫芦为材料,斗口以木和圆箭为材料,笙苗前后排成一圈 。盛斗、盛苗上有黑漆朱描纹,虽历经二千四百余年,仍清晰可见 。簧片由竹子制成,其形状、制造和调音 与今天的铜簧片相同,簧片为14、16、18等偶数,与古籍中已经发明和记载的笙的簧片数(多为13、17、19等奇数)不同,为研究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
北京智化寺保存着一把17簧17管笙 。笙斗是用牛角制成的 。高51厘米,高8厘米,直径8.5厘米 。智化寺是明朝郑桐年间(1436-1449年)太监王贞奢的家所建的寺庙 。寺庙里一直有一批擅长吹奏管乐的乐师 。现存乐谱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第十五代高僧干勇所抄 。由于老师的严格指导,笙及其演奏 可能是明代民间的真实情况之一 。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宫廷使用的十七簧笙,高51.4厘米 。木桶,另一套长吹口,绘龙和云纹,盛管也刻有纹饰 。盛唐时期,我国的笙、笙传入日本 。奈良东大寺的主仓里有两件我国唐代的吴和玉,还有一件假斑竹笙和玉,都是17管 。它们的排列方式都是马蹄形,但曲折的衔嘴特别长,每个斗上都绘有人物或山水画 。古籍中的卜筮是多管的,而正仓院所藏的唐民乐卜筮是17管带笙的 。
我国的笙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盛首先通过"丝绸之路"把它传到波斯,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欧把盛传到欧洲 。
1780年,旅居俄国的丹麦风琴 者科斯尼克在中国首先模仿笙的簧片原理,制成了风琴的簧片柄 。从此,风琴开始使用柔软舒适的自由弹簧 。
18世纪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亚什·泰林撰文称赞笙是“更受欢迎的中国风琴” 。后来又促进了其他自由簧片乐器的出现 。1810年,法国乐器 人格雷尼尔 了管风琴;1821年,德国布施曼在第二年创造了口琴和手风琴 。
结构
笙结构,铜簧片安装在几根竹管的下端,竹管插在一个有吹孔的木制或铜制笙桶内 。吹的时候用手指按压竹筒下端开的孔,让簧片和管内的气柱达成共识,发出音乐声 。演奏时,除了单音外,大部分都是由二音、三音或四音组成 。解放后,盛进行了改革 。目前已广泛使用的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小排箫、排箫(键盘笙) 。笙的演奏技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用于伴奏和合奏外,还发展成为独奏乐器 。
种类
传统的笙一般是十三、十七、十九簧 。改进后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二个弹簧 。
传统上,笙用手指按压孔来掌握哪个分支发声 。有了改进的笙和琴键,一个手指可以掌握多个琴键,从而掌握更多的音调 。
现代中国管弦乐队常用三十六簧笙代替传统笙,有高音笙、中音笙、次中音笙、低音笙 。它们的范围如下:
二十一芦笙的调制域
盛(36簧):G3-F?6(C4=中音C)
中音笙(36簧):C3-B5
中音笙(36簧):G2-F?五
低音(三十六簧):C2-G4
演奏技巧
传统笙的技艺与改良笙相似,改良笙的技艺以传统笙技艺为基础 。
笙的演奏技巧有:音准、倚、跳、、三吐、破吐、花舌、吹口、颤音、复调、复调等 。舌头可分为薄舌、厚舌和爆舌 。一位著名的日本指挥家曾说:“在散乱的棋盘上,蔡华这个地方是一展身手的更好机会 。” 。最著名的管乐器,如葫芦丝,巴乌和朱迪,都使用笙技巧-双吐,三图等 。
笙的演奏技巧是所有管乐器中最丰富的 。作为簧乐器的鼻祖,笙的技艺影响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管乐器的表现力,而且对世界音乐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