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最正港的泉港味道,【泉港小吃】因地取材

泉港 , 背山面海 , 地形多样 。 追溯历史的变迁 , 这是一片集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为一体的神奇土地 , 盛产各种农副产品、水产品及林业产品 。 千百年来 , 泉港当地人民勤劳能干 , 运用智慧巧妙地采用本土食材 , 烹制出一道道别具当地特色的经典小吃美食 , 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鉴体验 。 泉港小吃栏目 , 带领读者共同品尝当地传统小吃的同时 , 挖掘这一道道美味佳肴背后的文化历史故事……
麦糊
或许 , 在你的记忆中依稀还有这样一副场景:小时候的夏天 , 放学回家后 , 饥肠辘辘的你迫不及待地来到餐桌前 。 此时 , 桌上正摆着一锅麦糊 , 打了一碗 , 喝了一口 , 尝起来味道淡淡的 , 麦香浓郁 , 却十分细腻爽口 。 如果是放凉了之后 , 这麦糊表层还会凝结成胶状 , 刚好连同加在麦糊中的红心地瓜冻在一起 , 吃起来就像是带着果肉的果冻一般 , 口感十分独特 。
在禅悦斋素食餐厅后厨 , 我们见到了正在烹制麦糊的肖聪英 。 她向我们介绍道 , 麦糊其实原材料十分简单 , 通常都是直接由麦粉熬制而成 , 清淡爽口 , 很适合夏天食用 。 “煮麦糊的时候 , 掌握好火候十分重要 。 火势不能太大 , 而且必须时刻守在锅旁 。 因为稍有不慎 , 麦糊就容易溢出来 。 此外 , 如果火势控制得不好的话 , 届时还可能会导致熬成的麦糊产生焦味 , 影响口感 。 ”肖聪英说 。
[世界那么大]最正港的泉港味道,【泉港小吃】因地取材
文章图片
粉头饼
粉头饼这个名字听起来十分洋气 , 但了解后方才知道 , 它的原材料其实就是地瓜 , 也就是番薯 。 众所周知 , 泉港地区盛产番薯 , 粉头饼其实就是“花式吃番薯”的做法之一 。 最初 , 番薯制粉产生的渣 , 都会被直接拿去喂猪 , 这在粮食紧缺的年代看来 , 实在有点可惜了 。 于是 , 泉港人便突发奇想地进行了发明创造 , 制成“粉头饼” , 没想到竟然广受欢迎 , 成为一道名小吃 。 “其实 , 粉头饼的诞生也是在早期物质匮乏的时候 , 充分体现了泉港人民‘物尽其用’、富有创造性的智慧 。 ”五里海沙餐饮公司负责人郑德波向采访人员介绍道 。
粉头饼传统的做法 , 需将番薯洗净去皮之后 , 用海蛎石(长满海蛎的石头)将番薯磨成渣糊 , 再加入各种佐料 。 最初物质生活匮乏时 , 通常只是加点花生仁和葱蒜等 , 而如今 , 粉头饼中亦加入了各种各样的海鲜 , 保留传统味道记忆的同时 , 也十分符合现代餐饮发展的需求 。
[世界那么大]最正港的泉港味道,【泉港小吃】因地取材
文章图片
麦煎
当闻到新鲜出炉的麦煎那熟悉的味道 , 不少泉港人仿佛回到了童年 。 “困难时期 , 泉港人民物质生活条件较为匮乏 , 不是家家户户都吃得起大米的 。 但大麦却一直都是泉港地区群众生活的重要食粮 。 于是 , 聪明的泉港人便想方设法 , 将大麦变着花样吃 。 他们先用大麦磨成粉 , 然后再用大麦粉做成了麦煎 。 所以 , 麦煎其实是泉港人民食用大麦的升级版 。 ”一位老泉港人对采访人员说 。
如今 , 麦煎作为一道地方特色小吃 , 依然时常出现在不少泉港餐厅的菜单上 。 采访人员在位于泉港离相寺旁禅悦斋素食餐厅找到了麦煎 。 只见 , 掌勺的大厨先把麦粉加水掺糖 , 调成稠浆状 , 然后再将其一块块地贴到热锅壁上 , 轻轻压平 , 用文火慢慢翻煎 。 煎得恰到好处的麦煎 , 通常会呈现金黄色泽 , 轻轻咬上一口 , 麦香四溢 , 香甜可口 , 不仅Q弹 , 而且十分有嚼头 。
[世界那么大]最正港的泉港味道,【泉港小吃】因地取材
文章图片
【[世界那么大]最正港的泉港味道,【泉港小吃】因地取材】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