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创新构建“四臂囊泡”,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杜建忠教授受生物体内囊泡融合现象启发 , 结合“刚柔并济、不偏不倚”的思想 , 提出了“融合诱导粒子自组装”的新策略 , 构建了美轮美奂的四臂囊泡 。 近日 , 这一研究成果以“Tetrapod polymersomes(四臂囊泡)”为题 , 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创新构建“四臂囊泡”,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本文插图
四臂囊泡
自然界中 , 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多臂颗粒 , 如花粉表面的凸起、冠状病毒的刺突 。 花粉的凸起是为了方便传播 , 而病毒的刺突则可以促进与细胞膜的融合 。 生物体中 , 还存在着一种与病毒相似的空心颗粒 , 即囊泡 。 作为细胞内的“运输大队长” , 它参与了激素分泌、神经递质释放、免疫反应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 。 当囊泡到达终点时 , 就要开始冲刺 , 与目的细胞器融合 。 在其融合过程中的一些科学奥秘 , 早已被生物学家揭开 。
化学家和材料学家基于这些规律 , 制造一些很小的纳米材料 , 它们通常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千分之一 。 高分子囊泡就是这些纳米家族的一员 , 具有“外冠-膜层-内冠”结构 , 可以很好地分散在水中 , 因此可应用于医药等领域 。 它是通过一种叫做“自组装”的技术制造而成的 。 目前 , 自组装已经成为制造纳米材料的一把利器 。
在囊泡之间融合的过程中 , 主要受到一种名为“膜张力”的力量支配 。 就像小朋友吹的肥皂泡 , 所谓膜张力 , 就是使肥皂泡绷紧的力 。 肥皂泡绷得越紧 , 膜张力越大 , 就越容易破裂或者合并 , 同时释放张力 。
杜建忠教授构建的四臂囊泡具有“刚柔并济”的特点 。 囊泡的大小一般在100纳米 , 囊泡膜可变形、可伸展、可压缩、可折叠 , 是“能屈能伸、八面玲珑”的典范 。 然而 , 囊泡膜的物理性质如膜弯曲能、膜弯曲刚度、膜张力等 , 与其化学结构(类似于生物中的“基因”)密切相关 。 尤其是在融合时 , 起决定作用的是膜张力 。 因此 , 四臂囊泡膜既有刚性的分子链(如TBA) , 又有柔性的分子链(如DEA) , 使它们相互制衡、相得益彰 。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创新构建“四臂囊泡”,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本文插图
四臂囊泡结构解析
“不偏不倚”特点也在四臂囊泡中得以体现 。 在随后以囊泡为单元的粒子自组装过程中 , TBA链段将起“促融”作用(pro-fusion) , 而DEA链段则起“抗融”作用(anti-fusion) 。 这两种作用必须符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 否则就不会产生四臂囊泡 。 而且 , 在粒子自组装过程中 , 通过含水量、溶剂进一步调控囊泡冠层的排斥程度、囊泡之间的粘附性能、囊泡的膜张力 , 在“表达”层面 , 调控囊泡融合产物的多样性 。 在低含水量的时候 , 形成球形囊泡;随着含水量的增加 , 球形囊泡逐渐融合形成双头囊泡、三脚囊泡 。 当含水量为100%时 , 就融合成四臂囊泡 。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创新构建“四臂囊泡”,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本文插图
一维、二维、三维融合诱导粒子自组装结果:(A)球形囊泡;(B)双头囊泡和三脚囊泡;(C)四臂囊泡 。
“四臂囊泡是‘刚柔并济、不偏不倚’的结晶 , 是分子设计之美、大分子自组装之美、粒子自组装之美 。 ”杜建忠教授说 , 该融合诱导粒子自组装原理还可以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 。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创新构建“四臂囊泡”,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肖建刚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 杜建忠教授为通讯作者 。 该研究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