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怎样不迷失自己
谢邀。首先说,的确不容易。我高中的时候作息很规律,大学的时候室友都睡的晚,跟着自己也睡懒觉,也是去年开始重新调整作息,重新回到早睡早起的作息。我想说,周围的环境的确会给人带来影响,尤其是在心志还不够稳定的少年青年时期。要不然,怎么会有孟母三迁的美谈呢?改变外部环境,比如是和室友们建立一些规则,比如最起码不要彼此影响睡眠,打电话可以出去打,看电影请带上耳机,又或者比如申请更换一个寝室,如果家里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也可以学校附近自己租一个房子。给自己建立一些优先要去做的事情,把这些事情先做好:比如,大学四年坚持运动健身比如专业上多努力,美术专业的那就坚持画画或者学习一些绘图软件?钢琴专业的可以练琴?比如培养自己的兴趣,电影也好,小说也罢,运动也不错,摄影也挺好。大学和高中的不一样可能就是,和高中老师、学校严厉的管束不一样,开始学习如何自我管理,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网友的回复
蟹妖。先纠正你一个用词:不是“功放”是“公放”,作为一个强迫症+HiFi发烧友表示这个用词忍不了。哦吼吼,题主,我觉得你的疑问分为两部分,让我来分开解答:一部分,是你的宿舍生活、寝室关系;另一部分,则是你的大学规划。先来说说寝室关系吧。首先,题住预置了一个前提:“我是文化生,我比我的室友们更优秀。”,即你是看不起你室友的。先别急着否认,因为可能你自己也没有发觉,但是你的提问中有这么一句:而题主是属于文化生考进来的 整天室友就是睡觉 打游戏 半夜打电话开功放看电影 休息的也并不好 做事也不积极 感觉这样下去我也要被同化了这里面有两个隐含的意思,一是“我”是文化生,和他们不一样;二是“被同化”,而看得出来题主你是拒绝这种同化的,为什么拒绝?因为你觉得你的现状比他们更优秀。那么我就得给题主你提个建议了:不要低估人,不要小看事。刚住进来没多久呢,都还没深入了解,万不可随意判断一个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先去发掘他们的长处,再去关注他们的短处;有长处要学习,有短处要加以警示。又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题主,我相信你的自控力、作息甚至学习习惯方面确实比他们要优秀(毕竟答主也是艺术生,你说的情况答主也都听过见过,不过切不要把这顶帽子直接扣到“艺术生”这个大群体上)。既然如此,那么大家都是室友,只要不是不可救药,你为什么要直接把自己和他们割裂开、而不去尝试和他们成为朋友甚至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当然,这只是我的建议,不是你的责任,你可以自己取舍。不过,朋友好于路人,路人好于敌人,这一点题主你总是承认的吧?更何况你不和他们好好沟通,他们也不一定知道影响到你了呀(毕竟从题主你的描述来看我觉得你才是题外人呀)。最后提醒题主,在沟通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样子喔,艺术生的文化分低,但是专业成绩也是实打实努力学来的,你们在同一片屋檐下,本身就说明你们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太大差异(我在这里要装个小逼,虽然我是艺术生,不过文化分碾压全国90%应届考生还是没有压力的),只是生活习惯相差比较大罢了,题主你要以平等的(不要高人一等,更不要低声下气)、亲切的、自己人的身份去和他们沟通,真正把他们作为你未来四年的室友甚至是可能相守一生的朋友来看待,这才是宿舍生活应当有的室友关系。而我刚刚回答的一个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来解答你的另一部分疑惑:作为一个刚开学的大一新生,对于未来的生活感到十分的迷茫,有没有大神可以给一些意见的? - Turing 的回答蟹妖。其实大家刚进大学都有类似的困惑,但是我的建议是——好好玩。你想啊,假设你要生孩子的话,你的精力差不多到55岁就带不动孩子了,这个时候孩子得20岁,不需要我们操心;也就是说,你最晚35岁就得生孩子(而且太早生孩子,以我国国情,自己没有一定的眼界或者社会资源也没办法给孩子很优越的成长环境),那么30岁结婚绝对不算早(毕竟孩子不是想要就能有的,再者前期准备也很重要);同时30~55岁也是事业上升期对不?我们接着往前算:30岁结婚、事业稳定,基本意味着你27、28就得开始找工作、准备结婚了(结婚和恋爱是两码事),如果你还要冲击博士学位那么时间会更加紧张。而你今年已经18了。还有十年。我对你在退休后还能保持一个爱玩的心抱极大的信任,但我觉得你的身体状况可能和我意见相左。所以,这十年,多半就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段能痛痛快快玩的时间了。因此我建议你好好珍惜这最后十年,你的时间如果没有用来去玩,就应该用在准备去玩上。当然,玩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最不建议的就是玩游戏(虽然我也是一个游戏发烧友)。游戏在有课的日子的晚上窝在寝室里玩就好了。我很喜欢玩游戏,但是并不会在游戏上花很多时间,因为游戏的美不需要花太大的精力就能感受到。你应该花时间去玩社团——先报一万个社团,感兴趣的都报上,没事儿,最后挑喜欢的留下来就行了。你应该花时间去玩音乐——至少学一门古典乐器,比如钢琴;一种现代乐器,比如电贝司;一种民族乐器,比如箫。你会发现能够欣赏音乐、演奏音乐实在是太美妙的事情。如果你甚至能够玩进乐队,你会拥有一段能从十八岁吹到八十岁的经历。你应该花时间去玩绘画——不需要多精,速写和素描就够了,说不定还会被人赞一声“大触”!你应该花时间去玩智力——比如下棋,比如桥牌,又比如高数。相信我,它们拥有重新构建你思维甚至三观的能力。你应该花时间去玩语言——如果你外向,那就去打辩论;如果你内向,那就试着拥有一个自己的专栏。当然,阅读是这二者的基础。你应该花时间去玩健康——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肌肉男/女,但所有人都不喜欢移动肉库或者瘦麻杆,再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你应该花时间去玩钞票——大部分人是不会创业成功的,同时大部分人领的死工资也是不够花的,学着去理财,去投资,趁年轻,不怕亏,试试把钱从余额宝里拿出来,和朋友合伙投一家店面,或者做做“倒爷”,如果你足够聪明,股市也不如你想的那样可怕。你应该花时间去玩生活——学会品尝与烹饪,了解饮用美酒的方法、礼仪和它们的历史,能够把一勺自己挑选的咖啡豆变成你杯子里的咖啡,有足够的热情挑选一些能让你的生活充满幸福感的小物件,如果没找到,那你应该有能力自己做一个;无论男女,都应该有选择更精致的生活的权力。你应该花时间去玩世界——不要去刷景点,慢下来,找个青年旅社,乘坐那里的公共交通,去了解那里的灵魂。如果你没钱——还记得我怎么说的吗——“准备去玩”,自己赚,别管家里要。最后,如果你的经济允许,你还可以玩一到两个奢侈的爱好——比如时装搭配,比如摄影,比如发烧硬件,比如垂钓,比如自行车。至于恋爱?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错过,若是两情相悦,世上就没什么能阻止你们;也别执着,须知情深不寿的道理。至于未来?你不能规划得太细,优秀的小说家写作小说是先写大纲再写正文,而不是先写正文再誊一遍正文。如果你规划得太细,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今天一变,明天一变,就相当于没有规划。尤其是那种明明还在校园里就朝着职场精英靠拢的,你们20岁就在做着30405060岁的事情,累不累?白活了!至于学习?那是你最不应该担心的事情——假如你真的有在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的话。你学了12年了,没学够么?大学的课程,只要你不是一个傻子,那么只要你好好学,一定能毕业;如果你想继续进修,那么你一定是有兴趣的,有兴趣,那么对你来说也就是玩了,事半功倍;如果没有兴趣,那你又为什么要继续进修?学术要求专注,若是志不在此,事倍功半都只是保守来说,中途放弃甚至明明一事无成却还勉强坚持的大有人在,徒废光阴钱财,还不如不读。还有那些可能告诉你要做XX项目OO竞赛的,你可以参考上一段。用人单位最在意的是你的潜力,而不是你已经做出来的成绩——这些成绩只是你潜力的佐证。如果你有兴趣,自然会钻研;肯钻研,自然有成绩;如果没兴趣,那么你甚至根本不可能努力下去;即便努力也是在烦躁的情况下,容易误入歧途;就算真的好运没有误入歧途,那么你有这功夫这天赋这自控力你干点啥的不比干你没兴趣的事情收益高啊?!最后,赠你三句话,以正三观:1.天赋决定你能达到的高度,兴趣决定你能做到的底线。2.先做紧急的事情,再做重要的事情。3.人生太短了,所以不要做会让你不开心的事情,除非不做的话会让你以后更不开心。
■网友的回复
高考是件既沉重又神奇的事情,也许就在物理卷上某道选择题,你在一瞬间决定选D还是选B的同时,可能今后一生的道路和沿途的风景,都因此而千差万别,而你却无法假想本来可能的另一种生活。
考不考得上大学,上不上得了好学校,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有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说,不同的学校只不过是坐不同的车厢,有人坐豪华舱,有人坐经济舱,但最终都会在同一站下车。读了烂学校却事业有成的大有人在,首富马云也不过是念了个杭州师范大学。
可是我总觉得,走向社会后的事业打拼是另一回事,念大学本身却很难用功利的眼光衡量。事实上,没能上得了更好的大学,是很多人难以启齿的自卑,而且令人沮丧的是,这种自卑会毫不客气的延续整个一生。
记得小时候,姐姐正在南京念书,我常常无聊时乱翻她的东西——磁带、相册、书以及封面上贴着刘德华、小虎队和迈克尔乔丹贴纸的薄笔记本。那是我第一次朦朦胧胧的意识到,周遭的这个世界远比自己想象得宽广,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了解到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这些世界名校的名字。
跟很多人小时候的经历类似,我当时也天真的在心里盘算: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是哈佛,我一定要努力考上!万一考不上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可作为备选,牛津、剑桥倒是也勉强合格。如果连牛津剑桥也考不上,只能上清华北大的话,感觉起来就稍微次点儿,在国内耀武扬威算不上英雄!
于是哈佛大学这四个字,一直在我的童年生活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成为一个迟早要前往的理想王国。
【上大学怎样不迷失自己】 也许是设的起点太高,导致我从小学到高考之间的漫长时光,完全成了梦想一点点破灭的过程。首先中考就没考好,一向心高气傲的我,居然没能上得了市里最好的高中。你可能都无法想象我是多么天真,直到进了高中学校大门,我才迫使自己相信,上哈佛剑桥恐怕是极其困难的了。再后来,连清华北大都成了完全没可能的奢望,尽管那时候我还经常打小算盘,如果各科成绩都高水平发挥的话,没准够得上清华北大分数线,就像一个身怀绝症的病人,仍然幻想着起死回生的奇迹。
后来迷迷糊糊上了四年大学,又迷迷糊糊工作了四年,虽然每当遇到自己母校的新闻,也会忍不住转发朋友圈,但童年脑海里留下的哈佛斯坦福剑桥牛津,以及清华北大复旦那些国内顶尖大学的名字,仍然会时刻触动内心深处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每当看到电视上播放世界名校的宣传片,我总是看着看着就不觉的双眼失焦,黯然神伤,难以释怀。
是的,当你处在一个由成年人包围的环境中,没上得了好学校的自卑真是难与他人言。然而很奇怪的是,这种自卑往往反而表现为对好学校出来的那些人的蔑视。平常工作中常常遇到名校学子或“海龟”,在与别人聊天时,我总会不经意的说:“我看清华北大的学生也就那样,没看出啥了不起,现在的学校都太水了。”或者是:“现在出国留学没什么稀奇的,有钱就能出去。”可是,每当回到家里,钻进被窝时,又终究骗不了自己,实际上你缺少什么就会强调什么,蔑视他人只是为了掩盖你自己既不够有天赋,又不够努力的残酷现实。刻意的蔑视,实际上正是自卑心理的体现,正如“读书无用论”多出自于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人。
以前看日本作家太宰治的文章,他说,上大学与工程师造房子、医生看病、农民种田、商人做生意有所不同,它不是社会经济运转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它是这个社会中唯一一个有诗意的地方。所以,念不同的学校的确与今后事业的成败没有绝对的关系,但这份“诗意”却永远无法替代。我总是会想,如果哪天有机会去英伦参观剑桥大学,恐怕会忍不住站在校门前热泪盈眶。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段子列了两串人名,第一批是傅以渐、王式丹、刘子壮等几个清代状元的名字,第二批是曹雪芹、胡雪岩、顾炎武、洪秀全、蒲松龄等同一时代的落地秀才。后一批人很明显比前一批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所以最后的结论是:高考的考生们放轻松些。是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封闭刻板的古代社会尚且如此,今人似乎更不必太在乎上什么学校了。可是如果回溯到历史现场,曹雪芹洪秀全们根本不会预知自己竟会因做官之外的其他方式名垂青史,想必他们也宁愿考取中第做个状元,也不愿靠这些“歪门邪道”获得身后虚名,而名落孙山的痛苦经历必然也成为了他们持续一生的自卑。
的确,高考是整个东亚地区畸形教育制度的产物,但看来看去,又是现实情况下最不坏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从世俗成功学的角度来看,对于你接下来一辈子的事业打拼,高考只是一个起点,但对于你仅此一次的青春时光,高考却已经烫下了句点。
- 大学中怎样和老师建立友好关系
- 怎样正确对待亲人势利眼的作为
- 怎样读史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那种文言版的
- 怎样看待朋友圈转发的“母亲越强势,对家庭毁灭性越大”
- 北京男怎样认识北京女生
- 甘肃人来北京发展,怎样找到甘肃人一起报团取暖
- 印度传统医学疗效怎样
- 新装修的婚房装修完成后多久入住比较合适,怎样减少甲醛和其他污染物
- 以前的人如果在外拿手帕擦鼻涕以后会怎样处理手帕
- 现在在北京末流211读大二,如果想去美国读研,该怎样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