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笔记』后来为什么终身与秦为敌,解密!为秦国收复河西的公孙衍( 二 )


面对同样的形式 , 公孙衍的竞争对手张仪开出的是另一幅药 , 按照张仪做相国后所实施的政策来看 , 张仪主张秦国应该抓住魏国衰弱的时机 , 展开连横战 , 积极的向东扩展 。 张仪提出的国策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 对秦国的崛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那是否能说明张仪的国策更加高明呢?未必!
在秦惠文王执政末期 , 秦将司马错和相国张仪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辩 , 争辩的内容是出兵伐韩还是南下灭蜀 , 张仪主张东出伐韩 , 席卷韩国和周王畿 , 司马错主张抛开中原事务 , 全力灭蜀 。
最终秦惠文王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 , 南下灭蜀 。 蜀国跟义渠一样是蛮夷国家 , 吞并之后既能增强国力 , 又不会引起列国恐慌 。 相反 , 伐韩吞周固然能令天下震动 , 但容易招致列国合纵 , 打下的土地不一定能守住 。
『史学笔记』后来为什么终身与秦为敌,解密!为秦国收复河西的公孙衍
文章图片
秦国吞并蜀国后地图
这说明秦惠文王在晚年时 , 对张仪东出冒进的国策有了一定的警惕 , 开始重新思考当年公孙衍的战略 。 因此向西发展的国策 , 并非卖国 , 而是着眼于秦国的长远利益 。 那全心全意为秦国服务的公孙衍 , 为什么会被罢相呢?揭秘二:公孙衍势力基本盘的倒戈
如果我们列一下秦孝公、秦惠文王所任命的相国籍贯 , 就会惊奇的发现 , 商鞅、公孙衍、张仪竟然都是魏国人!这并不是巧合 , 而是秦国内部有着一股政治力量 , 可以称之为魏党 , 这三位实权人物都是魏党的党魁 。
魏党形成可以上溯到秦献公时期 。 秦献公年轻时流亡魏国 , 归秦继位时带回一大批魏国亲信 , 这些人构成了第一代魏党 。 秦孝公时不断从魏国引进人才 , 魏党势力逐步扩大 , 魏党中人与魏国贵族、官僚等人有着姻亲、好友、同门等千丝万缕的关系 。
与后世蒋介石政府中的亲日派、亲美派等投降派不同 , 魏党势力并不代表亲魏势力 。 正相反 , 魏党更希望的是秦魏之间不断爆发冲突 。 一旦秦魏冲突 , 他们这些与魏国联系密切的人就能在外交上发挥重大作用 , 秦王就必须拉拢他们、倚重他们 , 高官厚禄也会接踵而至 。
因此 , 公孙衍提出放弃东出的国策损害了魏党的利益 , 魏党转而去支持张仪 , 公孙衍则被魏党视为本阶级的背叛者 。
虽然魏党与公孙衍反目 , 可罢相这种重大决策必须秦惠文王发话 , 为什么秦惠文王也不支持公孙衍了呢?揭秘三:秦惠文王为什么选择了张仪
就个人能力而言 , 张仪比不上公孙衍 。 公孙衍不仅有着出色的外交能力 , 而且是一位精通兵法的统帅 , 张仪每次出兵 , 都只是名义上的统帅 , 并不亲自指挥 。
论亲疏 , 公孙衍在秦国工作多年 , 而张仪是秦惠文王九年才到秦国 , 尚且属于“外人”的范畴 。
论功绩 , 公孙衍率军收复河西 , 张仪虽然对于取上洛地有功劳 , 但只是谋划之功 , 仗还是公孙衍打的 。
『史学笔记』后来为什么终身与秦为敌,解密!为秦国收复河西的公孙衍
文章图片
秦相国张仪
那秦惠文王为什么选择了支持张仪 , 而不支持公孙衍呢?这就要牵扯到秦廷内部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之争 。
秦惠文王上台初年 , 改革派领袖商鞅权势滔天 , 严重影响国君地位 。 因此秦惠文王利用保守派跟商鞅的仇怨 , 车裂了商鞅 , 压制改革派的势力 , 魏党是改革派的中坚力量 , 也因此受到打压 。
秦惠文王亲政后第三年 , 公开支持商鞅的新法 , 将公孙衍扶上大良造宝座 , 团结改革派打压保守派 , 魏党势力复苏 。
因此魏党及其它改革派 , 构成了秦惠文王势力的基本盘 。 这些改革派的成员大都出自中原国家 , 秦国东出争霸最符合他们的利益 。 秦惠文王如果选择公孙衍的国策 , 那他的国君位子就坐不稳 , 秦国就会面临内乱的风险 。
更何况 , 在战国那个大争之世 , 哪位君主没有中原争霸的野心?在秦惠文王的潜意识里 , 张仪为他规划的“连横称王”的目标已经深深的吸引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