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专家静进」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孤独症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报道起源的不同
多年来 , 接触的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 AS)和孤独症案例不少了 , 总觉得这两者哪里都有些不相同 。 因此 , 一直以来 , 我不乐意把两者混为一谈 。
不过 , 强势文化总是有话语权 。 2013年美国版的《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移除了阿斯伯格综合征 , 将其归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 , 于是人们热衷于用“谱系孩子”来命名孤独症患儿 。
按美国的标准 , ASD的诊断基于“社交沟通障碍、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两个维度 , 或叫做两大核心症状 , 但从其描述和程度分类上 , 很难把阿斯伯格塞进去等同看待 。
我以为 , “谱系(spectrum)”是个自圆其说和不得已的称谓 , 凡是符合其两个维度症状的儿童 , 均可塞进这个“筐子”里了事 。 然而 , 临床上的孤独症个案绝非这么笼统、简单 。
20世纪40年代 , 美国的坎纳(Kanner)和奥地利的阿斯伯格(Asperger)几乎同时报道了孤独症现象 , 但坎纳似乎视其为“难于治愈的疾患” , 而阿斯伯格则觉得这些孩子相当部分具备某种特长 , 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特质 , 很可能未来获得杰出成就 。 ”
不难看出 , 坎纳报道的是典型或是重型孤独症 , 并认为“孤独症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大灾难” 。 而阿斯伯格报道的是具有独特特质的 , 类似孤独症的孩子 , 暗示他们是人类神经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 二人得出迥异的结论就不足奇怪了 。
毫无疑问 , 这两位伟大先驱均以临床观点来看待孤独症 , 提出如此完整而精确的病情描述 , 迄今 , 仍难有学者的见地能出其右 。
时至今日 , 学界大咖们穷思竭虑思考着孤独症的核心问题 , 虽然提出很多假设和学说理论 , 要给“谱系孩子”定性 , 还是跳不出两位先驱的描述和界定 。 因此 , 不乏有学者把两者冠名的患儿 , 分别称作“坎纳型”和“阿斯伯格型”孤独症 , 是有一定道理的 。 一定程度上 , 孤独症病因探索历史 , 几乎是个令人沮丧的过程 , 诸多似是而非的“突破” , 到头来都是昙花一现 , 例如遗传学、生物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海量“发现”…
本文插图
区别在哪里呢?
坎纳曾视孤独症是一种心理疾病 , 起初暗示父母的冷漠养育和教养不当导致了该病 。 而阿斯伯格医生认为 , 孤独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接触性缺陷 , 具有生物学基础 。
两者之间是否为连续体或是“谱系”范围 , 一直存在争议 。 说到底 , 没有两个孤独症是一样的 。 依此推测 , 亦可导出“孤独倾向”的正常人 。 这种人确实对某些事物奇特而强烈专注 , 对其它事物则显得心不在焉 , 而且对聚会和社交相对排斥与退缩 , 甚者可能表现出强烈“正直感”、情商偏低、道德卫士、偏激、非白即黑、特立独行和过于迂腐等 , 他们的社会角色也显得比较单一和“乏味” 。 这里暂且不提 。
从以下阿斯伯格孩子的典型表现 , 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与坎纳型孤独症多么的不同 , 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 。
? 语言:语言发展几乎正常 , 有的具有极佳语言“天赋” , 自幼话多、话痨 , 可语言交流 , 但“语用学”(灵活而生活用语言)欠佳 , 谈及个人兴趣话题滔滔不绝 。
? 社交:入学前几乎看不出社交困难 , 有交友愿望且表现主动 , 但缺乏社交技巧 , 不大懂得察言观色、见机行事 , 非言语交流差 , 用不当方式接触别人而遭人“厌烦、回避” 。 因交友屡屡挫败 , 易陷入委屈、焦虑、愤怒和孤立 。
? 行为:行为幼稚、天真、直白、社交场景多有不当行为 , 自我为“中心” , 我行我素 , 不顾及他人感受 , 青春期前不大懂得害羞/遮羞 。 在多动和极度专注两个极端游弋 。
? 情绪:学前情绪发展基本正常 , 入学后由于持续的社交困难、不适应社会规则而出现各种情绪问题 , 如焦虑、愤怒、抑郁、恐惧、强迫等 。 青春期至成人后情况可能更差 。
- 『东莞』滨海湾中心医院院感专家钟瑜华:用心守护着每一位白衣战士
- 【传染病】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播风险|专家提示:不恐慌不麻痹
- 「传染病」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吗?湖南省疾控专家给出权威解释
- 【清明粑】每一口都是儿时回忆!美食专家教你3步轻松做出清明粑
- 『杭州』杭州无新增!专家提醒:自我防护意识“不降级”,分场合科学佩戴口罩
- 『世界卫生组织』什么导致了无症状感染者出现?专家这样说
- 英国@英国呼吸机短缺怎么破?专家:改造版“铁肺”或成解决方法
- [自闭症]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北大六院贾美香医生等10位专家“硬核”支援孤独症家庭
- 「传染病」无症状感染者会传染吗?会大量存在吗?个人如何防护?专家告诉你
- #传染病#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速看专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