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资本让你越来越绿


茶叶@资本让你越来越绿
文章插图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21篇原创
1
春天是爱茶者的狂欢季 。
对于茶叶行业而言 , 一年之计在于春并不是一句虚言 。
大部分茶类最珍惜的那茬都是被春天承包的 , 茶农们每年的收益中 , 春茶也是占据最大头的 。
古往今来 , 茶叶都扮演着重要的商贸角色 , 古有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 , 现有暴利的智商税和微商卖茶妹 。
茶叶不仅能喝 , 还能拿来割 。
那么茶叶是如何从朴实的农产品一步步走上收割人们智商税这条不归路的呢?
第一 , 是复杂 。
在中国 , 茶叶分成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红茶、白茶六大类 , 差一个就能召唤神龙 。
如果按生长环境、烘焙程度、工艺等再细化 , 还可以分出上百种品类 。
复杂本身 , 就是门槛 。
复杂之外 , 中国地大物博 , 茶产区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 , 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茶叶总产量有265万吨 , 同时每个品种的茶叶价格还会根据明前、雨前等不同时点来划分 。
这不仅仅是复杂 , 更是难以标准化 。
即使是同一个品种的茶叶 , 也会根据地区、产量、采摘时间进行千差万别的定价 , 想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 , 几乎不可能 。
因此 , 茶叶本身种类多 , 又是非标品 , 必然导致它定价系统的不完善 。
第二 , 是茶的口味存在主观因素 , 难以评价 。
什么是“好茶”?
有人定义是口感好 , 要浓而不涩 , 要回甘生津 。
但口味这种事 , 从来都是玄之又玄 , 不同的舌头有不同的偏好 。
你说妈妈的味道真的好吃吗?不是 , 只是习惯了 , 就该是这个味道 。
口味是私人的 。
有人就觉得百来块钱一饼的口粮茶就很带劲 , 也有人可能要西湖龙井御前十八棵才下得了嘴 。
品味道这种事 , 根本没有谁对谁错 。
但从商业角度看 , 没有标准 , 就代表可以价格歧视 。
完全可以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效用 , 对茶叶进行差异化定价 。
进而你会发现 , 同一种茶叶在茶商手上 , 他在不同渠道可以卖出不同价格 。
第三 , 就是营销广告带来的高品牌溢价 , 三分买卖 , 七分吆喝 。
消费市场从来不缺愿意为逼格买单的消费者 , 特别是对茶一窍不通又想装X的人 。
于是就顺理成章的诞生了一群不惜成本做广告、炒概念的生意人 。
茶叶市场曾火过一款叫“牛栏坑”的武夷岩茶 , 当时市面上的茶商都以卖它为荣 , 在各电商的茶铺也是镇店之宝 。
牛栏坑确实是好东西 , 但问题是产量就那么点 。
于是机灵的茶叶企业赶紧跑去牛栏坑圈地插牌子 , 作为在当地拥有茶叶基地的宣传 , 并推出各路眼花缭乱的大师茶、私房茶、名家茶 。
所谓大师茶 , 有的纯粹只是请大师签了个名 , 但茶叶价格立马就可以上翻几倍 。
这些营销套路下来 , 牛栏坑就摇身一变成了奢侈品 , 对标的价格也不再是同类其他茶产品 。
加上很多人买茶除了自己喝 , 送礼也是重要使用场景 , 人情往来的必要也让高价茶成了刚需 , 甚至价标得越高 , 人们越愿意买 。
还有最近电梯里无处不在的李宇春和李易峰 。
为这两张脸 , 竹叶青花了6个亿与分众传媒签订了合作协议 。
高频的宣传配合上档次的包装 , 以及一线城市的豪华店面扩张 , 想法直白得就差写成我 , 高端 , 打钱了 。
茶价飙升还有一个因素 , 就是自身属性的变化 。
一些小众稀有的茶叶正从消费品变为收藏品 。
当它还只是作为消费品的时候 , 尽管一些高端货价格略离谱 , 但整体是可控的 , 贵也超不出几千元一斤 。
但当它升级为投资品和收藏品那就不一样了 。
比如 , 有“普洱太上皇”之称的云南金瓜贡茶 , 作为普洱茶中的绝品 , 它曾以100克35万元的拍卖价摘下“普洱史上最贵茶”的桂冠 , 光投保金额就达到1999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