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在细雨中呼喊》随笔:人类生活在时间里,死去就会跳出时间外


#在细雨中呼喊#《在细雨中呼喊》随笔:人类生活在时间里,死去就会跳出时间外
文章图片
#在细雨中呼喊#《在细雨中呼喊》随笔:人类生活在时间里,死去就会跳出时间外
文章图片
#在细雨中呼喊#《在细雨中呼喊》随笔:人类生活在时间里,死去就会跳出时间外
文章图片

前言:人类的寿命 , 就像是时间尺上面的刻度 。 它清楚地描绘到毫厘 , 以致于任何人都别想着从它那里多夺走一秒钟 。 当生命走到刻度的尾端时 , 人类就得向这个世界说“再见” 。 从此以后 , 他/她不再拥有时间 。 是人类主动握有时间 , 还是人类只是时间的附带?这亦是个“哲学”问题 。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小说共有四个章节 , 十六个小节 , 内容围绕主人公孙光林展开 。 孙光林在六岁时 , 因为家庭经济因素 , 被王立强李秀英夫妇领养 。 后经历变故 , 十二岁时又重新回到亲生父亲孙广才的家中 。 从此以后 , 过着隐形人的生活 。 打破时间顺序的回忆 , 体现了几分迷人的气息 。 作者余华也因这部小说 , 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

在整部小说中 , 有一些有趣的描述 , 比如孩子们对于“船”的叙述 。 “船是用什么做的?”“石头”“那为什么不会下沉?”“因为上面有绳索拉着” , 虽然是无知的问答 , 却能体现孩童世界的天真稚气 。 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真实与虚拟
现在我不仅可以在回忆中看见他们 , 我还时常会听到他们现实的脚步声 。 他们向我走来 , 走上楼梯 , 敲响了我的屋门 。

——余华自序 , 1998年10月11日
书籍的背后 , 往往无法摆脱作者的影子 。 作者余华也在自序中阐明 , 《在细雨中呼喊》的主人公孙广林虽然不是作者本身 , 却也或多或少反映其儿时的经历 。 书籍人物与作者本人 , 会在某一时刻巧妙的融合 。 慢慢地 , 变得若即若离 。
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是如此 , 会沉迷于某事 , 出现难以区分现实与虚拟的情况 。 拿人生中最重要时刻“高考”说事 。 有些学子 , 就会经常性地觉得自己在做题 , 自己坐在高考当日的教室里 , 周围是熟悉的同学 。 如果能出现这种状况 , 说明已经沉入其中 。 这当然有好有坏 , 但起码证明“爱”的深沉 。

人的阶层会不会改变?
当我们想成为城里人时 , 城里人却在想成为歌唱家 。

社会所提倡的人人平等 , 是在法律面前的表述 。 其实 , 社会还是有所谓的不平等的 。 从人的一出生 , 就注定不平等 。 有的降生于繁华的都市 , 有的在偏远的山村;有的是富二代、官二代 , 而有的是农二代 。 这难道是平等吗?一群人努力一辈子 , 还不如别人降生时的模样 。
怀着悲观情绪 , 只会恶性循环 , 社会阶级还是会流动的 。 对于古代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 , 就是管理方、士兵和百姓 , 他们组成了一个国家 , 之后便是不进行阶层流动 。 士兵的孩子 , 之后还是士兵;百姓的孩子 , 之后还是百姓 。 这会使得底层百姓没有活着的盼头 , 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 故而 , 社会阶层会因时而变 。

人类活在时间里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 ,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 。 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于时间之中的伙伴 。 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向后 , 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

人类是无助的 , 是浩浩历史长河中的一小节片段的组合 。 每个人用他们所谓的珍贵的时间 , 来弥补历史长河上的空白 。 而长河想要淹没一个人或一群人时 , 从来都不会眨一下眼睛 。 人类以为能玩弄时间 , 能掌握时间 , 最终还是会被时间排除在外 。 所以 , 别拿时间不当一回事 , 因为它随时可能会收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