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欣说影视」告诉你一个可亲可感的中华文化( 二 )


《中国的宝藏》中方制片人陈丹丹介绍:“在文物的选择和主题确定上 , 我们把握两个原则 。 一个是时间跨度 , 我们选择的是那些既展现了文明起源 , 又比较接地气的文物 。 另一个原则就是主题必须能够引起人类情感共鸣 。 比如你如何吃饭、你的家庭是什么样的、你的孩子是怎么教育的、你如何说话写字等 。 因为这些主题是不论哪个国家的受众都会关心的话题 。 ”
如在第六集《饮食的艺术》中 , 通过文物深度挖掘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 主持人带领观众看到了蕴藏在中国文化深处的遗传密码 。 而饮食 , 不仅是味道的品鉴 , 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 其背后强大的认同感 , 跨越历史刻度描绘出了文明传承的力量 。
用中国宝藏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作为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媒介形态 , 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 , 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 , 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有效途径 。 鉴于此 , 中国积极推动纪录片在海外的传播 , 中宣部(国新办)专门设立了“纪录中国”传播工程 , 鼓励纪录片制作机构创制精品内容 , 对外展示中国魅力、推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 。 作为中宣部(国新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支持项目 , 《中国的宝藏》一经推出 , 既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 也提供了“让世界了解中国 , 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 。 节目用讲故事的方式 , 将中国文化融于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和拼搏奋斗中 , 让观众领略到中国艺术开放包容的境界和博采众长的气度 , 感受到悠久历史对现代中国的深刻影响 , 展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汇融合的立体中国 。
同时 , 作为一部国际合拍纪录片 , 《中国的宝藏》借鉴“他者”讲故事的方式 , 用介入方式触摸真实 。 主持人阿拉斯泰尔·苏克担任触摸者角色 , 虚心求学于各大博物馆研究员身侧 , 搭乘中国高铁等交通工具 , 前往湖南廖家宗祠参加清明祭祀活动、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闲逛、在西安的路边摊吃烤串、在长沙品尝满月酒席上象征好运的红鸡蛋……一系列身临其境的触摸体验 , 为纪录片带来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和真实感 , 有利于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传播 。 节目也在不知不觉中回望了各自的历史和现在 , 分享发展经验 , 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
此外 , 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并不在于夸大自己的文明独树一帜 , 它的基本精神在于在合作中实现了平等的沟通和对话 。 正如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所说:“《中国的宝藏》通过介绍中国文物 , 让世界认识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 从而使各国人民更加深刻地感知中国、了解中国、领悟中国 。 这部纪录片体现了中英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对文明交流互鉴的共同追求 。 ”
【「查小欣说影视」告诉你一个可亲可感的中华文化】(本报采访人员牛梦笛本报通讯员游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