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拉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 )
南方的降雨量比北方丰富 , 气温高 , 作物的生长周期短 。 在宋朝出现了一年两熟后 , 南方的优势进一步显示了出来 。 过去是因为土地开发限制了规模 , 后来大量的土地开垦了出来 , 导致南方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北方 。 宋朝有“苏湖熟 , 天下足”的说法 , 明清有“湖广熟 , 天下足”的谚语 。 而北方的气候不断干旱 , 森林不断被破坏 , 草原变成了沙漠 , 黄土高原的森林也消失了 。 如此 , 北方的可耕地面积就下降下 , 产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
南方社会环境更加稳定
南方西有横断山 , 南部是东南亚 , 东边是大海 , 四周几乎没有外来威胁 , 一直以来比较安定 。 北方面临大漠、青海、西域、东北四个方面的游牧民族冲击 , 历史上战乱不断 。 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很大 , 每当战乱发生 , 北方人就会大量迁徙到了相对稳定的南方 , 加速了南方的开发 。
三 , 新中国建立后的南北经济格局变化
中国近代的经济格局变化 , 主要是沿着古代的发展趋势不断进步 , 如商品经济不断取代自然经济 , 东南地区的经济比重不断上升 。 但是新中国建立后 , 北方经济曾经出现了一次逆袭 。 这是为什么呢?
新中国前30年推行了计划经济
现在我们用“市场经济”这个词语来取代“商品经济”这个词语 。 新中国建立后 , 推行了“三大改造” , 将中国的经济转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也就是苏联模式 。 这种经济体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 , 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忽视经济客观规律 , 经济活跃度低下 , 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 在经济经济期间 , 中国大部分的投资都在北方 , 尤其是在东北 。 这就造成了北方的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复兴” 。 如果这个时代 , 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青海西藏 , 青藏高原也未必不会成为工业基地 。
北方煤铁资源丰富
苏联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 而重工业的基本资源就是煤矿和铁矿石 , 两者是工业的基础 。 中国的煤铁资源基本集中于北方 。 不仅是煤铁 , 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也大多数分布于北方 。 这就是使得北方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 事实上 , 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时代早期都会有煤矿资源型城市兴起 , 如美国东北部、英国北部、德国鲁尔区等 。 从这一点上来说 , 当时北方复兴也是有一定的经济规律的 。
改革开放后 , 南方的经济就迅速崛起 。 发展到了现在 , 南方经济又实现了对北方经济的超越 , 这又是为什么呢?
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
从改革开放后 , 中国就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 逐渐放弃苏联模式 , 学习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 。 这也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的 。 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 南方的优势又开始出现了 。 比如广东福建一带的人民和海外联系更加密切 , 能够吸引外资 , 技术 。 南方的海上交通更加便利 。 而北方呢 ,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比较大 , 人们的思维难以转型 。 同时 , 北方生产的重工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低 , 而南方的轻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更加明显 。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末 , 世纪的产业支柱都是重工业 , 也就是煤铁为中心的经济 。 然而 , 90年代之后 , 从美国开始的信息化革命改革了世界经济格局 。 原子能、微电子、基因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兴起 , 让国家经济的竞争演变为了科技的竞争 。 这一次改变使得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走向了衰落 , 而兴起的是一个个的科技智慧城市 。 计划经济时代兴起的北方各大资源型城市都无法逃离这种趋势 。 相反 , 南方轻装上阵的城市更容易接纳这种新兴工业 , 如杭州、深圳就是这样的高科技城市 。 目前 , 中国主要的网络巨头基本都是南方创立的 。
虽然南北方的经济差距拉大 , 但是这并不代表北方会走向衰落 , 因为差距只是相对的 。 任何一个国家的地区经济都无法达到平衡 , 即使是在美国也是如此 。 每个地区都应该找到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 地区和地区之间应该形成分工 。 如此 , 经济才会相对协调 。
- 人民网@【战“疫”说理】疫情防控中如何有效实现经济复苏?
- 「新华网」亚行:新冠疫情将导致亚太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放缓
- 宏观经济圈@这也可以吗?,闲鱼倒卖南京电子消费券
- 疫情过后,中国将引领经济复苏
- 经济导报:开门红!山东黄金集团首季产金11.57吨
- 「盘和林经济观察」更要转变思路,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势在必行
- 【震旦】震旦AD400MNF激光一体机,复工企业经济高效之选
- 「新华网」欧亚经济委员会执委会官员期待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加强抗疫合作
- 「新华网」美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美二季度经济降幅超7%
- 经济日报:华为完成中国优惠贷款合作项目——“智慧塞内加尔”助力塞政府举行首次远程内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