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奖|智能防控为遏制结核病流行提供广东经验


如果时间有记忆 , 它应该会记得 , 人类同结核病之间的恩怨是非 。 多少年来 , 结核杆菌长期肆虐 。 多少人死于结核病 , 留下悲催 。
如今 , 全球近1/4的人受到结核菌感染 , 约有17亿 , 世界卫生组织估算每年新发结核病近1000万例 。 结核病的管理与治疗更是困扰专家的难题 。
结核病防治刻不容缓 。 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和相关团队提出了“智慧结控”的理念 , 倡导运用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技术 , 补齐在“防、诊、治、管”等方面的短板 , 使全省结核病2018年的发病率比2008年下降了38.2% , 为遏制结核病流行提供了广东经验和方案 。
这一项目 , 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 , 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主任周琳说 , 她有一个终结结核的梦想 , 虽然智慧结控已有初步成效 , 但耐药结核的难题仍待解决 , “这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 ”
白色瘟疫
人类与结核病搏斗历史久矣 , 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 数千年来 , 这种疾病从未在人类的视野中消失 , 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被视为死神降临的标志 。 钢琴家肖邦、作家拜伦、郁达夫均死于结核病 。
结核病被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 , 是人体感染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 。 在1945年特效药链霉素问世前 , 这种古老的传染病一直是不治之症 。
「」广东省科技奖|智能防控为遏制结核病流行提供广东经验
本文插图
如今 , 结核病属于可防可控的 。 在我国 , 婴儿出生24小时内就要注射“出生第一针”——卡介苗 , 为的是降低儿童结核病的发病率 。 而普通的结核病患者 , 坚持服药6个月即有望治愈 。
但尽管有法子对付结核病 , 但似乎无法阻止它流行的步伐 。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 , 全球近1/4的人受到结核菌感染 , 这一种经呼吸道传播 , 人人易感的结核杆菌 , 依然是全球致死率最高、至今无法完全有效预防的传染病 。
「」广东省科技奖|智能防控为遏制结核病流行提供广东经验
本文插图
结核菌是一种“聪明”的细菌 。 它能在人体内长期潜伏 , 假装睡着了 。 “不同于新冠肺炎 , 潜伏期可能是14天 , 个别可能更长 , 但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一生中有10%的机会发病 。 ”周琳说 。
快速诊断与规范治疗难 , 成为了临床医生的痛点 。 周琳表示 , 目前 , 结核病的常用诊断手段是痰涂片显微镜检查与痰培养结果 , 不仅耗时长 , 病原学阳性率往往不足50% 。 而WHO推荐的自动化分子诊断技术准确度更高且速度快 , 但六百多元一次的检测价格较高 , 推广使用起来比较困难 。
在治疗中 , 医生更头疼的是 , 缺乏新药与病人依从性差 。 在常用一线药物中 , 最年轻的利福平已经55岁 , 链霉素则接近80岁高龄了 。 周琳说 , 目前 , 使用现有的抗结核药物和治疗方案 , 但让病人持续吃上6个月的药是很困难的 , 部分人吃上几周 , 症状缓解就不再吃药了 , 但其实病人并没有被治愈 。 更糟糕的是 , 由于不规范的治疗 , 病人产生耐药性的概率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
智慧防控
面对结核病防控遭遇了“快速诊断、规范治疗”的瓶颈问题 , 广东专家把研发新诊断技术、信息化管理列为研究的重点 。
恒温实时荧光核酸扩增检测技术成为新的诊断标准 。 周琳介绍 , 这项技术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快速、简便、高效、低成本的技术平台 。 检测设备类似于掌上电脑 , 对痰液进行检测之后 , 在1-3小时内可以显示结果 , 适宜于没有二三级生物实验室的基层卫生机构使用 。
这一项技术 , 被列入了省卫健委“适宜基层推广的技术”中 , 已在江门和佛山等地市验证推广 , 大大促进结核病患者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
针对区域防控能力不平衡的现实 , 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和相关团队开发了“智能结控”平台 , 通过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手段 , 打通结核病防治两端的“最后一公里” , 包括患者的发现、诊断、治疗和管理 , 争取不让一个患者丢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