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幅手抄报模板 中秋手抄报图片( 三 )



中秋节传说2:吴刚砍月桂
月的传说中有一棵桂树,《淮南子》曾说“月有桂树” 。后来传说更加具体,在桂树旁边加上了砍桂树的人吴刚 。月中桂树与吴刚传说是唐代段所著《酉阳杂记》之一卷《天志》中最为具体的一个传说 。其云:“古语曰月中有月桂树癞蛤蟆,故异书说月桂树高五百尺,其下一人常照,树随其造 。姓吴名岗,西河人,学过仙,下令砍树 。”意思是吴刚曾经跟随仙人修道,上了天堂,但是他犯了一个错误 。仙人把他送到月亮上,命令他砍掉长生不老的树——月桂树 。月桂树高达500丈,可砍可合 。炎帝用这种无休止的劳动来惩罚吴刚 。在李白的诗中,有“欲得月中之荣,欲得寒中之薪”的记载 。

中秋节传说故事3:玉兔捣药
这个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之董擒》:“玉兔双膝跪地,舂药蟾丸,献玉盘于陛下 。服此药可得神仙 。”相传月亮上有一只兔子,全身洁白如玉,故称“玉兔” 。这种大白兔持杵,跪下装药囊,成蟾酥 。吃这些药丸可以长生不老 。玉兔大概是嫦娥在广寒宫最早的玩伴 。

总结:前三个中秋节的故事充满了神话传说 。至于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有一种说法是:根据传说,你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仙丹,并交给姮娥保管 。逢蒙听说后,就去偷了 。如果他偷不成功,他会伤害恒娥 。匆忙中,姮娥吞下了仙丹,飞到了天上 。姮娥留在广汉的月宫,因为他舍不得离开 。广寒宫里寂寞难耐,便催促吴刚砍倒桂树,让玉兔捣药,想办法做成飞升药,早日重返人间与你团聚 。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
这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祭祀太阳的习俗 。祭祀的地方叫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它位于四个方向:东南,西北 。北京的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月亮的地方 。《礼记》记载:“天子在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朝日朝,月夕 。”这里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祭月 。这种习俗不仅为朝廷和上层贵族所奉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民间 。

文人赏月
赏月习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放松的乐趣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但并不是一种习惯 。到了唐代,中秋节赏月玩月已经相当流行,许多诗人在他们的名著中写下了关于月亮的诗 。到了宋代,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节,并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代不同的是,宋代赏月更多的是一种悲凉之情,往往是对人情处境的隐喻 。即使是中秋之夜,皎洁的明月之光也掩盖不了宋的忧伤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节还有另一种形式,那就是中秋节是一个世俗而欢乐的节日:“中秋前,各店卖新酒,你家装饰亭台,人争酒楼戏月,可唱千里,戏坐至天明”(《中国东京梦》) 。宋朝的中秋节是一个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赏月的人络绎不绝 。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的丑女无盐 。小时候她很虔诚,拜月长大后,她以优越的品德进入皇宫,但她并不受宠 。2008年8月15日,在赏月时,天子在月光下看到了她,认为她美丽出众,后来立她为皇后,这就导致了中秋节拜月 。月亮中间的嫦娥以美丽著称,所以少女拜月愿意“长得像嫦娥,长得像明月” 。

明清以后,由于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功利因素突出 。18岁时,对日本和中国的世俗兴趣浓厚 。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化、神话化的文人传统减弱 。功利崇拜、祈祷和世俗情感与欲望构成了普通民众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式 。因此,“民俗拜月”成为人们向往团聚、娱乐和幸福的地方 。按月送爱 。

古代有“秋日落霞”的习俗 。晚上,也就是拜月神 。摆一个大香案,摆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也要切成莲花状 。月下,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然后主妇切团圆月饼 。剪出来的人会提前算好全家有几口人 。在家的和不在家的要一起算 。它们不应该切得太多或太少,大小应该是一样的 。

月光马
明清时期,月神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早期以嫦娥为题材的月宫纯道教画面,到世俗的月光菩萨和带药玉兔形象 。这一时期,人们崇拜画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 。查敦崇《燕京年谱》(1996) 。记载:“月光马为纸所制,绘有月星,如菩萨造像,绘有月宫,兔有药 。人站起来持杵,藻色玲珑,金碧辉煌,店铺间卖者甚多 。老人七八尺,矮的两三尺,顶上两旗,红、绿、筐或黄,为月 。烧香行礼,以千块、元宝等烧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