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听】为什么手机要取消3.5mm接口?看到这个产品我懂了( 二 )


在查看接口的同时 , 我们还能发现G3具备麦克风接口 , 这意味着G3可以被用于游戏沟通中 。 而在G3的侧面 , 我们也可以找到调节麦克风音量的按钮 。 创新可不是为了附庸当下游戏玩家的需求才勉强加入了这个麦克风 , 这里面其实有创新GameVoice Mix技术支撑 , 可以将游戏音效和玩家语音分开 , 让玩家清晰地听到队友语音 。 无论是手游上的《王者荣耀》 , 还是在游戏主机上进行测试 , 只要网速够 , G3可以保证语音效果更加清晰立体 , 有在身边说的感觉 。
此外 , G3正面还有一颗按键 , 这也是为了游戏而设计的元素 , 英文名为“Footstep Enhancer” , 中文直译就是“脚步提升” 。 显然 , 这是为FPS玩家而设的 , 具体效果怎么样 , 笔者将在下面进行介绍 。
说了那么多 , 大家应该都很关心G3的声音表现 , 本文将会通过有线连接的方式进行介绍 。 其实对比它的声音表现 , 笔者更加希望探知它的驱动力 , 毕竟它可是一个跨平台使用的DAC放大一体机 , 而它的介绍文档里也宣称它可以驱动300欧姆阻抗的耳机 。 因此笔者并没有“怜香惜玉” , 一上来就是250欧姆版本的拜雅DT880 以及国产耳机里一直被誉为“难推好”的飞朵天狼星 。
实际试听 , 笔者认为G3驱动DT880算得上是有模有样 , 基本的声音框架都打开了 。 相比之下 , 驱动天狼星时会觉得中低频有些含糊 , 分离不明显 。 这就证明了一个观点:驱动耳机并不只是看耳机的阻抗 , 还需要看耳机的灵敏度 , 以及单元材质和结构 。 当然 , 大多数关注G3的朋友并不会像笔者做得那么极限 , G3用以驱动常见的16或32欧姆 , 灵敏度达到110dB以上的耳机 , 其实推力是匹配甚至过剩的 。
另一个需要在聊听感之前需要交待的 , 是G3正面那颗按钮带来的“脚步提升”声效 。 创新在G3身上加入这个声效 , 显然是考虑到FPS游戏在手游和端游上的热度 。 为了更好地感受这个模式带来的声音变化 , 笔者将G3通过转接头插到PS4中 。 接入G3后 , 我们只需直接将耳机插到G3上 , 即可听到声音 。 不得不说 , 比起直接插手柄的耳机孔 , 插到G3上听到的声音效果的确好多了 。
然后 , 笔者打开了声效明显感受到G3的高频和低频量感都被削弱 , 中频则是被增益 。 我们常说的“中频” , 当中已经包含了脚步声 。 这样的设定 , 的确能放大游戏中的脚步声 , 带来一定的增益作用 , 让用户更清晰地捕获信息 。 配合前面提到的GameVoice Mix语音技术 , 可以同时保证游戏音效的突出和语音交流的效果介绍完“脚步增强”声效之后 , 我们终于可以来说说G3的表现 。 (直接通过Phone-Out接口输出下)如果你近年有听过创新家的音频产品 , 会发现它们的声音风格保持了一致——直白 , 厚实 , 富有能量感 。 在G3身上 , 这样的特点也是得以保留 。
明显的 , 这和以Zen Vision:M为代表的创新晚期随身听产品 , 以及Zen Xtra甚至NJB3这样的创新早期随身听产品形成了明显的风格差异 , 也许贯穿其中的没有变化的 , 就是“直白” 。 如果说早期随身听产品是个愣头青 , 晚期随身听产品是个谦谦君子 , 那么这个时候的随身听产品 , 则是一个静若处子 , 动若脱兔 , 拥有实力底蕴的中年人 。 通常 , 这样的中年人 , 会被叫一声“大叔” 。 需知 , 有涵养有实力的中年人才能被这样称呼 , 那些老气横秋油腻异常的 , 只能被叫作“师傅” 。 这样一对比 , 我们应该就能很好地理解G3了 。
G3的低频密度异常扎实 , 但却不会量感过多 , 这样的组合 , 才是“拳拳到肉”这个对低频描述的基础 。 稍微遗憾的是 , G3的低频下潜做得有点不足 , 幸好它的弹性还不错 , 足够演绎时下的流行乐了 。 现在不少音频产品的中频都会稍微增益 , 以突出结像力 , 造成“人声贴耳”的感觉 。 对于这种现象 , 笔者倒是佩服G3的做法——并不会突出歌曲中人声的位置和结象 , 最多也就增添一点密度 。 可能G3的设计团队已经注意到其他音频品牌 , 甚至是音乐业界对人声的增益做法 , 因此不如保留相对正常的人声结象 , 为用户提供一个相对健康的中频作基础 。 G3的高频同样延续了直白的感觉 , 没有过多修饰 , 包括声音的亮度和延伸 。 喜欢听弦乐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声音有点糙 , 但如此的高频 , 放在声音整体中 , 会让人觉得不突兀 。 到这 , 我们也可以对G3的声音下一个定论:这是一个声音底子不输不少千元级随身播放器 , 偏向于直白干净 , 声音密度不错的小型解码耳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