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史简谈▲虽说退出了战场,但却开始了全新的征程,汉剑——儒雅与霸气并存( 二 )


暂且不提铸造成本的上升 , 光是重量上的上升 , 就已经足以影响到士兵的行动能力了 。 相对于为了提升那一点点长度而损失的机动能力、灵活性等等 , 明显得不偿失 。
所以“汉剑”一经面世 , 很快就受到了很多武将官兵的吹捧 , 青铜剑也就此开始没落 。
见史简谈▲虽说退出了战场,但却开始了全新的征程,汉剑——儒雅与霸气并存
文章图片
【见史简谈▲虽说退出了战场,但却开始了全新的征程,汉剑——儒雅与霸气并存】汉剑和环首刀截面对比示意图汉剑逐渐退出战场
但是汉剑在崛起以后 , 却显然并未在战场上绽放出什么明显的光彩 , 不是说他没有“青铜剑”厉害 , 只是因为在“汉剑”出现的同时 , 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冷兵器” , 也就是我们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的“环首刀” 。
同样是由“块炼铁”铁打造而成的“环首刀” , 虽说只有一面“开刃” , 且跟“汉剑”一样平直端正 , 但是其形似锐角三角形且更为“宽厚”的横截面却注定了其要具有比“汉剑”更高的强度 。
这也就意味着环首刀相对于“汉剑”要更加适合“劈砍” , 而且“穿刺”性能也丝毫不弱 , 虽然在外形上虽然没有“汉剑”那般美观 , 但对于战场而言 , 美观什么都是虚的 , 能杀敌才是最重要的 。
见史简谈▲虽说退出了战场,但却开始了全新的征程,汉剑——儒雅与霸气并存
文章图片
环首刀示意插图
其次 , 环首刀没有“汉剑”所必须要有的“剑格”(护手) , 即便是类似于“剑首”的“刀柄尾端” , 也只是采用了一个跟剑身连成一体的“铁环” 。 即是说 , 环首刀的制作成本和繁琐程度也要远低于“汉剑” 。
毕竟环首刀没有“剑首”和“剑格” , 也就意味着不用雕刻那些繁杂的花纹装饰 , 至于环首刀“刀鞘”的装饰 , 更是可有可无 , 战场上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将环首刀挂在腰上显摆 。
再者 , 自战国中后期的赵国统治者“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以后 , 骑兵的重要性也开始在战场中凸显 。
而在骑兵的冲锋之中 , 对于“劈砍”的应用明显要高于“穿刺” , 所以战场对于适合“劈砍”的武器需求也就逐渐变得更大 。
见史简谈▲虽说退出了战场,但却开始了全新的征程,汉剑——儒雅与霸气并存
文章图片
东汉壁画中的环首刀
故而在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之下 , 大规模装配“环首刀”也就成了必然之势 , 否则在现已出土的一些描述东汉时期战争场面的石壁画像中 , 为何又会有那么多手持“环首刀”的士兵呢?
汉剑也就此成了古代战场使用剑的“绝唱” , 伴随着环首刀的大规模应用而逐渐退出了战争的舞台 。
见史简谈▲虽说退出了战场,但却开始了全新的征程,汉剑——儒雅与霸气并存
文章图片
汉剑示意图汉剑的新生
为战争而生 , 却没能在战场上发挥出独属于“汉剑”的光彩固然遗憾 , 但这不代表“汉剑”就此没落了 , 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方向 , 重新走了一条“精品化”路线 , 成了当时广受王公重臣、官吏百姓青睐的“礼器” 。
诸如汉朝时期汉高帝刘邦手中的“赤霄剑”、汉文帝的“神龟剑”、汉武帝的“八服剑”、汉灵帝的“中兴剑”等等 , 汉朝历代帝王几乎可以说是人手一把 , 上行下效之下 , 汉剑在西汉甚至后世的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
诚然 , 正如陶弘景在《刀剑录》中所记载的 , “孙权于黄武五年造十口剑万口刀” , “汉剑”的铸造数量在后期或许远远比不上“环首刀” 。
但是在质量上 , 一口精品“汉剑”的造价绝对不是“环首刀”所能比的 , 《吕氏春秋·侈乐》对此也曾有过明确的描述 , “世人之主 , 皆以珠玉戈剑为宝 。 ”
见史简谈▲虽说退出了战场,但却开始了全新的征程,汉剑——儒雅与霸气并存
文章图片
汉剑结构拆解示意图
也就是说 , “汉剑”在我国的发展史 , 其实就如同“日本武士刀”在日本“江户时代”一样 , 都选择了“华美”路线 , 也就是在用料上会更加的苛刻而且“昂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