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骑自行车时,为何速度较快时很容易就掌握了平衡不致摔倒,而速度较缓乃至趋于停止时却较难保持平衡

我大学都没毕业,用高中物理水平试着说两句,抛砖引玉,不要喷我。众所周知,大部分自行车,如果没有支架,在静止时,必定会向一侧倾倒,不可能达到受力平衡。(必须靠支架形成三角结构才能平衡)但在行进时,即使没有支架,自行车也不会向一侧倾倒,且行进速度越慢(越接近静止),骑车人越难控制平衡。查了一些资料,对现有的解释都不满意,现有的解释,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种1、陀螺效应 缺陷:无法解释高手低速不倒,菜鸟高速会倒、且据说国外有实验在轮子上方连接了一个反转的轮子以使那个陀螺效果抵消掉,结果车还是能平衡(?)2、进动效应(旋进,大物上提到过,但我忘了)缺陷:我根本不知道它在说什么3、角动量+离心力缺陷:我没找到一篇完整且能自圆其说的文章 然后我冒着雨在楼下做了大约30分钟的实验,我家住3楼,楼底可以蹭到书房的wifi,用手机查资料还是很方便的实验地点:我家楼下北侧储藏室门口及周边道路实验条件:雨天,地面潮湿,没有积水实验人员:我实验器材:吉安特自行车一辆,我(兼任测力计、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数据接收器、数据处理器等工作)说现象: 假设,自行车不受除支持力外的其他外力时,将「车头把手」从正中转动,所需要的力大小为F1°我坐在自行车坐垫上,行进速度大于1m/s时,需要的力大小也在F附近但在行进速度非常小的时候,需要的力大小大概变成5F 2°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 (前轮受地面支持力减少)静止时,转动车把手需要力的大小始终在F附近,具体不清楚进一步把屁股往后挪,车头会跳起来,必须靠我把脚踩在地上,才能保持静止,车头飞起后转动所需的力极小,大约在0.3F左右行进时,车头非常难控制,轻轻动一下就会转很大的角度(也可能是我手不够长所以别扭,因为如果把肚子撑到座椅上,重心就毁了)3°我坐在自行车座椅至车头之间的横杆上,静止时,所需要的力大约在10F(大了一个数量级,转动时轮胎有滑动摩擦的特殊声音)行进时,因为我踩不到脚踏板,所以用脚蹬地靠惯性前进,由于姿势原因导致过于惊险刺激,无法正确地感知力的大小另外,有个平时不会注意的细节:在低速前进时,如果我的重心略微偏向某一侧,我会立刻向该侧打方向(而不是相反侧),你想:假设一开始车头是面向正前方的,你往人右偏了,那把车头往右转,然后车轮再往前滚一点,你就差不多回到车子正中间了要是你把车头往左转,你就快掉下去了。光这样说,不太直观,大致的意思就是,你快掉下去的时候,手会控制车子去接住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让车远离自己在找回中间位置后,往往很快会产生一个更大的偏向,此时我一般不会继续东倒西歪地撞,而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1、用力猛踏一脚,加快自行车速度,重新找回平衡,此时车头阻力回归正常水平,可以靠车头控制方向2、不再按原有的方式踩踏板,而是每次轻踏15~25°,至两踏板在接近同一水平线时,迅速改用另一只脚发力,倒退15~25°,重复这个步骤我认为,自行车行驶时的平衡分两种情况1、高速,此时由车把手控制方向,车把手的松紧程度配合这个车速正合适,可以快速有效地调整重心2、低速,此时由脚踏板控制方向,把手只能起辅助作用,因为阻力远大于平时的转向,所以很容易转向不足或转向过度,经过半小时的实验,我的低速骑车能力明显提高,这证明了第二点(把手的大阻力会影响低速行进,但习惯后负面影响会降低) 结合前面提到的,坐在后座上,很难控制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把手阻力太小,也会影响方向但有一个问题,自行车踏板踩半圈,自行车最少最少也要前进2米,这就意味着如果我前方1米有障碍物,只能前进1米,那我最多最多也只能踩一脚方向把手不能控制平衡,用脚控制吧还只让踩一脚,低速前进当然难了啊。综上,1、自行车把手的松紧,是设计成 更适合中高速行驶时的方向控制 的,在低速时控制效果较差2、骑自行车,低速行驶的机会少,骑车人不熟练,3、自行车费力杠杆,省距离,往往五秒只能踩一脚,更难平衡猜想:1、把车头把手做的特别紧,那么在高速行驶的时候,也会比较难控制平衡2、做一个没有齿轮链条的脚踏板,在低速的时候不停地踩,也能帮助维持平衡(但这个脚踏板必须要有较大阻力,否则无法起平衡效果。举个例子,普通自行车低速时,你就算拼命地倒着踩踏板,对于平衡几乎没用)
■网友的回复
跟那个硬币的问题原理一样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