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晨云】群龙无首,为什么起义还会成功?,武昌起义革命党领导人集体缺席
武昌起义能够成功 , 当然离不开革命党人长年累月、极其艰辛的工作 , 但是要说直接的关系 , 还真没有 。 起义的枪声在武昌城上空响了很久 , 革命党领袖才姗姗而来 。 1911年10月28日 , 同盟会二号人物黄兴在宋教仁的陪同下 , 乘坐轮船从上海赶到武昌 , 就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 。 孙中山此时流亡海外 , 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附近四处演说 , 为革命募集资金 , 远隔万水干山 , 对这场起义的情况所知甚少 。
文章图片
起义是在仓促间发动的 , 起事的士兵们吓跑了胡广总督瑞澂 , 赶走了统制(相当于师长)张彪 , 攻占了总督府 , 才发现缺一个首领;协统黎元洪被起事的士兵架了出来 , 却是个一言不发的“菩萨” 。 毕竟 , 人家黎协统是吃皇粮的 , 在体制内也算混得不错 , 造反是要冒砍头风险的 , 搁谁身上也是一百个不情愿 。 倒是一个叫汤化龙的人适时登场 , 对稳定起义形势、保全革命果实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
汤化龙 , 字济武 , 湖北蕲水(今烯水)人 。 1904年中进士 , 授刑部主事 。 两年后 , 他自请留学日本 , 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律 。 正是在这一年 , 清廷下旨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
文章图片
1908年秋 , 汤化龙学成归国 , 任湖北谘议局筹办处参事 。 筹设各省谘议局是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 , 这一机构主要负责议论本省应兴应革之事项 , 如预算、决算、税法、公债等 , 相当于各省的临时议会 。 武昌起义前 , 汤化龙已经被选举为湖北省谘议局的议长 。 1910年 , 在京师召开的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 , 他被推举为会议主席 , 是第三次立宪请愿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
辛亥年五月 , 清廷的“皇族内阁”出台 , 汤化龙和他的立宪同党们都凉透了心 。 从内阁人选的名单来看 , 把持政权的满人亲贵们毫无立宪诚意(新内阁的13名国务大臣中 , 满洲贵族9人 , 汉族官僚仅4人 , 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7人) , 反而有借立宪之名揽权的嫌疑 。 作为改良派名士的汤化龙 , 对清廷绝望 , 对革命反倒同情和亲近了 。
文章图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 起义的士兵们邀请汤化龙参加新政府的会议 , 他欣然前往 。 起事的第二天 , 士兵们去谘议局找他 , 他不在 , 众人正惶惶不知所往 , 他自己从家里跑来了 , 并且灾快地表示愿意出面组织新政府 , 担任政事部长 。 除军事由都督黎元洪负责之外 , 其余职责皆由汤化龙大包大揽 。 湖北军政府收到的第一笔资助 , 就是汤化龙动员谘议局议员募集而采的 。 在革命形势尚不明朗的时候 , 如此迅速而果决地加入到“造反”的队伍中来 , 甘冒砍头灭族的大风险 ,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出山的汤化龙积极地给起义士兵们出主意 , 他告诉起义士兵 , 清廷官员柯逢时家中有通信密码本 , 可以用来与各省联络;他建议他们给全国各省发电报 , 把起义的消息扩散出去 , 争取更多的响应 。 汤化龙亲自捉刀 , 起草起义通电 , 痛批清廷当政者假意立宪 , 实为揽权 , 排挤汉人 。 改良派的主要政治诉求就是通过立宪 , 削弱满人的专权 , 汤化龙代笔的通电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 也在他们的怒火上浇了一桶油 。 手里有点权力的立宪党人纷纷响应 , 投身革命阵营 。 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独立 , 主要是立宪派领袖张骞和汤寿潜的功劳 。
文章图片
武昌起事 , 清廷必要反扑 。 摄政王载沣谕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劲旅 , 试图与驻扎在武昌城外的张彪余部汇合 。 瑞澂被撤职 , 但仍暂时署理湖广总督 , 戴罪立功 , 他待在“楚豫”号兵舰上等待援兵(当然也是方便随时开溜) 。 舰队也在海军大臣萨镇冰的率领下开往湖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