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疫情下的艺考,如何守住公平底线( 二 )
【『高校』疫情下的艺考,如何守住公平底线】这就意味这着 , 执行艺术类统考省份的考生 , 需要先通过省统考合格线并达到一定成绩线 , 才具有报名校考的资格 。 这就通过有效筛选 , 大大缩减了校考规模 。
去年12月11日 , 教育部在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要求中明确: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 , 其他高校不再组织美术学类、设计学类省级统考所涵盖专业的校考 。
北京师范大学原招办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校长虞立红在调研中发现 , 2018年 , 123所原“211工程”高校、第四轮美术学/设计学一级学科评估C-以上高校(除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中 , 有73所高校按省统考成绩录取 , 约占高校的60% 。
在北京舞蹈学院日前公布的方案中 , 学校取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艺术管理专业和港澳台侨考生的现场考试 , 并综合使用省统考美术类成绩、视频报送、高考文化课成绩等方式录取 。
清华大学考虑将学生的美术类省统考成绩等作为初选条件 , 学生通过初选后 , 再在高考后组织校考 。
截止目前 , 全国仅有河南省个别专业的测试尚未完成 , 其他省市的艺术类专业统考均已结束 , 基本可以为各高校提供考生的专业测试成绩 , 也为这次调整做好了重要铺垫 。
每年1月到4月的艺考“赶考季” , 考生与家长奔波于各省 , 逐个高校应考 , 不仅舟车劳顿 , 也打乱了高考生的学校学习和正常生活 。 各省统考建设的不断推进 , 既保证了生源质量 , 又极大减轻了考生和家长负担 , 有力地维护了考生权益和高考公平 。
“缩小校考专业范围并不只是单纯为了抗击疫情而采取的被迫之举 , 而是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发展的大势所趋 。 ”胡向东强调 。
疫情之下 , 如何守住公平底线
艺考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民生热点 , 确保各环节公平、公正 , 切实保障每一位考生的权益 , 是守护考试公平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底线 。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强调 , 无论高校采取什么样的校考方式 , 都必须严格规范管理 , 加强信息公开 , 畅通监督举报渠道 , 让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在阳光下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 确保公平公正 。
今年的艺考中 , 提交作品、网上视频面试等非现场考核方式将首次被大范围使用 。 在考试过程中 , 如何防范作弊 , 最令社会关注 。
教育部在措施中明确提到 , 要在报名、考试、提交作品等各个环节加强考生身份审核 , 考试录制的作品不得进行编辑处理 , 严格规范对评委的选聘、培训和监督 , 考试过程要全程录音录像等 。 此外 , 高校要加强艺术类录取新生的材料复核和专业复测 。
此外 , 对于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等不具备网络和智能终端的考生 , 教育对高校提出“兜底”要求 。 比如 , 高校要根据考生申请 , 协调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提供免费录制视频服务 。 要确保广大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 , 也要在考试过程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
“可能一些人还存有侥幸心态 , 但要明白 , 先不说作弊第一步就会被挡住 , 一旦之前的作品、信息与考后现场测试信息不符 , 是很容易被发现的 , 你将失去当年甚至未来几年的考试机会 , 还敢吗?”国家教育考试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说 。
胡向东认为 , 技术进步已能够较好解决远程考试作弊问题 。 “一是远程监管及核验条件已经成熟 , 可要求考生使用实名认证过的手机号码注册、参加远程考试 , 便于锁定身份进行核验;二是目前金融领域、民生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诸多远程身份核验 , 即便不使用实体身份证也可核验考生提供的身份证号与本人是否一致;三是可综合使用手机终端的GPS定位、摄像头、麦克风等进行实时数据监控 。 ”
不过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坦言 , 教育部的要求为各校和各地提供了疫期解决艺术类专业考试难题的方案与规则 , 方案的实施尚需各校、各地与考生积极参与 , 仍然是个复杂、艰巨的过程 。
- 人民网@【战“疫”说理】疫情防控中如何有效实现经济复苏?
- 「百度」百度发布直播搜索大数据:疫情下电商及知识类直播增速明显
- 「新华网」中美举行网络研讨会分享抗击疫情经验
- 「新华网」亚行:新冠疫情将导致亚太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放缓
- 中新网:美国多地延长应对疫情的临时政策
- 【高校】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有了公租房!新就业无房职工可申请
- 北京商报@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工信部:随着国际疫情进一步扩散
- 『行知至知行』PTA:加工利润提供探底空间
- 「泱泱世界里」粮食概念股走一波,要开始屯粮了吗?
- 疫情过后,中国将引领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