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魏延之死的原因不是因为反叛,而是他必须得死


「魏延」魏延之死的原因不是因为反叛,而是他必须得死
文章图片
「魏延」魏延之死的原因不是因为反叛,而是他必须得死
文章图片
「魏延」魏延之死的原因不是因为反叛,而是他必须得死
公元234年 , 蜀相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 , 诸葛亮临死安排召见杨仪、费袆、姜维撤军计划 , 说 , “令延断后 , 姜维次之;或延不从命 , 军便自发 。 ”
诸葛亮安排杨仪暂代辙军总指挥 , 杨仪此时应召集和各位将领讨论辙军会议 , 但杨仪只是派费祎往揣魏延之意 。 魏延道:“丞相虽亡 , 我自见在 。 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都入葬 , 我自当率领诸军击贼 , 岂何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之事呢?而且我魏延是甚么人 , 会为杨仪所部勒 , 作断后将吗!”便与费祎共作行留部分 , 令费祎与他手书连名 , 告下诸将 。 费祎知其不妙 , 便讹道:“我当为君回去劝解杨长史 , 长史是文吏 , 甚少管知军事 , 他必不违命 。 ”于是出门驰马而去 , 魏延寻悔 , 但已追之不及了 。
从以上可看出两个问题:
1、魏延是正印先锋 , 但诸葛亮临终会议却不召魏延 , 并且把兵权交给杨仪而不是魏延(正常应交给魏延) , 说明诸葛亮不信任魏延 。
2、杨仪代理军务后却不召开辙军会议 , 但派费祎往揣魏延之意 , 这反映了杨仪不具备帅才 , 而且对魏延是又惊又怕 。 正常情况下应直接召来魏延说明情况 , 如情况有变就当场拿下才是统帅的作法 。
诸葛亮一直不信任对魏延 。 取长沙时魏延杀主韩玄献城诸葛亮却评价他“食其禄却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尔后必反” 。 为此欲斩魏延幸亏刘备制止才化解了这场悲剧 。 但诸葛亮对魏延一直不放心 , 怕留下后患 。
据《三国志·费袆传》记载 ,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 , 每至并坐争论 , 延或举刀拟仪 , 仪泣涕横集” 。
孙权对魏、杨二人的评价:“杨仪、魏延 , 皆为牧竖小人 。 二人虽常有鸣吠之益于时务 , 但既已任之 , 其势必不得为轻 , 若一朝无诸葛亮 , 二人必为祸乱矣 。
连孙权都知道杨仪、魏延二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的茅盾及两人的性格特点 , 且断言:”若一朝无诸葛亮 , 二人必为祸乱矣 。 ”实际上两人时常在诸葛亮面前争吵 , 早已居功自傲 , “聪明如诸葛亮者不可能不知道两人之间的茅盾及性格特点 , 实际上 , 诸葛亮的临终安排就巧妙的利用了两人的性格特点 , 必将两人除之以绝后患 。
诸葛亮临终前为什么非要安排退兵?其实如魏延所言更为合理:丞相的棺柩 , 可以派丞相行营的官吏送回汉中或四川 , 军队应该留驻在五丈原 , 屯田、作战 。 但诸葛亮已决定借退兵的机会除掉杨仪、魏延两人并将兵权平稳过渡到蒋琬手中 , 以避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出现 。
【「魏延」魏延之死的原因不是因为反叛,而是他必须得死】诸葛亮遣密探回川密报阿斗蒋琬可接丞相之位 , 退兵时安排魏延断后以激怒魏延 , 并安排姜维在魏延之前防止魏延袭击前军 , 同时大军缓慢撤退 , 魏延果然被激怒 , 抄小路找拦截杨仪 , 并导致最终被诸葛亮安排在其身边的卧底马岱杀死 。 马岱在将魏延的头颅献与杨仪之后 , 睚眦必报的杨仪竟然用脚来践踏魏延的头颅 , 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随后他又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 此举暴露了杨仪的格局:只有在魏延死后他才敢骂魏延 , 并公报私仇以叛乱的罪名灭其三族 。
回蜀后 , 蒋琬继任诸葛亮职位 , 接掌兵权 , 杨仪仅拜中军师 。 建兴十三年(235年) , 因多出怨言 , 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 。 但杨仪仍不自省 , 又上书诽谤 , 言辞激烈 , 最后下狱 , 自杀身亡 。 这符合杨仪的性格:狭隘自大 , 盲目自信 , 但其不是蒋琬等人的对手 , 最终不得善终 。 至此 , 诸葛亮死后如愿完成了兵权的平稳过渡 , 并清除了两个牧竖小人 。